考古發現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學者李學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現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係。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紅褐色石塊堆砌的“龍形堆塑”。該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麵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史書記載
伏羲氏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
《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的記載;《拾遺記》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某些古書中記載:為夏朝統治者養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左傳·昭十九年》:“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
《禮·禮運》:“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
乾: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吉
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曹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編輯本段]
中華神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ù)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虯(qiú),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