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堅持與智慧——對《文學大師的短篇小說集》書係的感言與祝願

柳鳴九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文學大師的短篇小說集》書係,要我為它寫一篇總序。寫總序,不敢當,對此事的感言與祝願倒還有一點。

今天,科學技術界人士有興趣涉足人文領域並有所作為,在我看來,似乎不失為一件“新鮮事”。現在的中國,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受到了崇高的禮讚,這無疑對改變中國麵貌是很有意義的好事。但對一個成熟而完善的現代社會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文文化的發展無疑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與協調,如果有所失衡,必然會出現技術至上、物質橫流、精神傾滑、人文萎縮的弊端,終歸對社會、對民族的可持續的完善發展是不利的。科學技術領域裏的有識之士與高人,從來就非常重視人文文化的協調發展,我們知道,中國科技界的權威錢學森就一貫對文化藝術有熱切的關心與不衰的雅興,至於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裏那些百科全書式的巨人達·芬奇、歌德、狄德羅,無一不在人文文化與科學技術兩個方麵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總之一句話,對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自身的全麵完善發展,科學技術與人文文化是兩大不可或缺的營養。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這個書係的立意頗為可取。

世界文學是人類一個珍貴而豐富的精神寶庫,這裏有著成千上萬件稀世珍寶,在人類文明傳承過程中,在人類文化藝術欣賞活動中一直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文學類出版社包括一些非文藝的專業出版社不斷從這寶庫中提取珍品精品予以推陳出新,正是一個國家文化欣欣向榮的標誌之一,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以自覺的意識參與進來,並力求係列化,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在“係列化”的問題上,他們顯然費了一些心思,簡單說來,那就是四個字:“選大取小”。

他們的“選大”,就是入選的作家均為世界文學的大師級巨匠,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莫泊桑、契訶夫、都德、馬克·吐溫、傑克·倫敦等十個作家,無一不是人類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們“取小”,就是選這些大家的“小作品”——短篇小說。要知道,這些作家各自都有自己的“長篇巨製”“皇皇大作”,出版社要想求全,一是規模過大、編選的全麵難控,二是製作起來要“大投入”,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大量的人力。

因此,應該說,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選大取小”,此舉是頗為聰明、頗為取巧的,值得欣賞。

還應該看到,“小作品”也有其特定的優勢,小中見大、小中有大,其社會的、曆史的、現實的內涵容量並不小,特別因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容納更多更深的內容,也就更需要集中、概括、濃縮、鍛造,因而在藝術形式上也就更為精練、精致,這正是藝術精品創作的根本之道。現在,陳列在讀者麵前的,就是這樣的精品。而精巧的東西,如同鑽石一樣,更耐看、更經久、更值得玩味,我相信它們會得到世界文學老讀者群與新讀者群的喜愛,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喜愛。

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行雲流水的語言,讓孩子們不僅讀得痛快,同時也在美的國度裏深受教益,讓孩子們在文字之美與思想之美中長大,是我們前行的巨大動力。

當然,在我看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的聰明與機巧,恐怕也是環境與情勢所決定的。不可否認,由於電視與網絡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文字閱讀的地盤已經大大地縮小了,何況在人們的文字閱讀中,如何炒股、如何應聘、如何烹調、如何美容之類的書還要占去相當大的份額,人們閱讀有深度的人文作品、大部頭文學名著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看圖識字”的趣味又在一部分讀者中間越來越明顯。大環境如此,出版社麵向市場與讀者,勢必要采取機巧的策略,選取文學中的“輕工業品”提供給書市上的“上帝”,誰都知道“輕工業品”比“重工業品”回收資金要快。我想,如果人文書籍市場的客觀環境更好一些,出版社舉事的規模與力度,一定也會更大一些。

“選大取小”既是一種人文執著與出版機巧,也是一種無奈,是人文困境中的堅持與智慧,但這仍然是一份送給成長中的孩子們的不錯的禮物,因此值得對它說一聲:“一路走好!”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