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炮製所謂的一百零八回大對稱結構,鼓吹這個結構論決定一切,是決定我國民眾文化素質的大問題,實際是空中樓閣,根本不存在
周汝昌對《紅樓夢》的結構強作解人,其實他對此一竅不通。他在論《紅樓夢》結構時說:“雪芹寫《石頭記》,有其整體結構大法則。這法則包括兩個要點:整體一百零八回書,節奏分明,是其一。這個整體一百零八回又分為前後兩扇,每扇各為五十四回書文,形成一個大對稱的格局,是其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第190頁)
那麼曹雪芹是怎麼組織小說的結構呢?周汝昌說:“他的原書是‘十二乘九’為結構法,就是以每九回書構成一個‘單元’,到第十二個九回完畢,即一百零八回時,全書收煞告終。”
至於研究這個“十二乘九”大對稱結構法的意義,他故神其詞地說:“研究《石頭記》的結構學和探佚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小說野史的事,這關係著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樁特大事故與事件,對其意義的任何低估,都將造成泯沒是非、顛倒美惡、即降低我國民眾文化素質的嚴重後果。”(《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第220—221頁)
這種大話千萬不能相信,因為它與《紅樓夢》結構的事實相距至少有十萬八千裏。曹雪芹《紅樓夢》後麵的稿子迷失了,要研究全書的結構,如同在沙灘上建樓閣,根本沒有基礎。“十二乘九”的一百零八回大對稱結構屬於子虛烏有,是臨時瞎編出來欺哄讀者的。
這有事實為依據,他搜集的湘雲嫁寶玉的資料就否定了自己的一百零八回大對稱結構說。他在《紅樓夢與中華文化》中說自己一生共搜集到十二條可以證明寶玉與湘雲最後結為夫婦的資料,最重要的是第十二條陳其泰的話:
聞乾隆年間,都中有鈔本《紅樓夢》,一百回後,與此本不同。薛寶釵與寶玉成婚,不久即死。而湘雲嫁夫早寡,寶玉娶為繼室。其時賈氏中落,蕭索萬狀。寶玉湘雲有除夕唱和詩一百韻,俯仰盛衰,流連今昔。其詩極佳!及付梓時,刪去後四十回,另撰此書後四十回以易之,——而標題有未改正處。此“因麒麟伏白首雙星”,尚是原本標題也。(《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第223頁)
周汝昌對這段話大加讚賞,“這簡直要緊極了”,“真是巧妙萬分”!“以此段記載與最早發現的《續閱微草堂筆記》所述比照而觀,可見其完全吻合,互證乃益信其可靠”。周先生為此而興高采烈的時候,他卻忘記了一件大事——陳其泰的話徹底否定了他的一百零八回說!他忘記了陳其泰“及付梓時,刪去後四十回,另撰此書後四十回以易之”!“刪去後四十回”,再加上八十回,那是一百二十回,不是一百零八回!那他的十二乘九一百零八回大對稱結構就泡湯了。
脂硯齋批語和《紅樓夢》的版本事實也否定了周汝昌的一百零八回結構說。周先生的一百零八回說建立在歪解脂評本上。曹雪芹的原稿可能是多少回呢?是一百一十回。這有脂評為證。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前有一條脂批說:“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之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紅樓夢》當初流傳的本子《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都是八十回本。八十回加三十回恰是一百一十回。
周汝昌不同意這個說法,他在《紅樓藝術》第二十九章《結構的新義》中說:“原來,那位總批者雖見過全書,但他提筆總評時,所用的卻是個七十八回本——書到《芙蓉女兒誄》,即缺下文。因此,七十八加上三十回佚書,恰好是一百零八回,分毫不曾差錯。”
事實不是“分毫不曾差錯”,而是相差十萬八千裏!這條批語首先批於庚辰本,而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就開始流傳的本子,在脂硯齋寫這條批語時,他用的本子是有第七十九回、八十回的;因為在他寫批語時庚辰本第七十九回就有他21條雙行小字夾批,第八十回則有26條雙行小字夾批。這些雙行小字夾批是對甲戌本初評重評批語的整理,證明甲戌本也是八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