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公車上書”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康有為到底是怎麼跟光緒搭上線的?日本人伊藤博文跟“戊戌變法”有什麼幹係?袁世凱到底是不是維新黨的叛徒?譚嗣同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六君子”都是唯新黨嗎?本章所揭示的真相也許令人不快,但現實難道不正是如此殘酷嗎?
經過百餘年來文學作品的塗抹,曆史人物早已被裝進好人壞人的框框裏,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史學界,曆史人物除了好人就是壞人。一旦被定性為好人,那麼所有缺點錯誤在史書中就蒸發了;一旦他定性為壞人,那麼所有功勞業績在史書中就沒有了。在這種史觀指導下,就“戊戌變法”而言,袁世凱,是“壞人”,那麼即便他在某些舉動上支持變法,他也一定是投機鑽營、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從變法中撈實惠;他的改革之手肯定是肮髒的,不過套上了一副幹淨的手套;他的改革動機肯定是自私的,不過罩上了一種光明正大的外表。康有為,是“好人”,那麼即便他在“戊戌變法”中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在私生活上那麼不堪,那麼他也一定是一心為了變法,至於私生活嘛,則從略了。
在“戊戌變法”中,曆史的事實被“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染紅了,於是人們歌頌“戊戌六君子”,同情維新黨,而“出賣”維新黨的袁世凱則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要發現真相,需要把鮮血淘洗掉,這很殘酷,但隻要是真實的東西,不都是很殘酷嗎?本章的目的就是為您還原殘酷的曆史。
在“戊戌變法”中,“公車上書”根本沒發生過,“戊戌六君子”不是因被袁世凱出賣而死,譚嗣同臨終時的詩是假的,光緒壓根沒有給維新黨密詔,換句話說主流史學界對於“戊戌變法”的論述很多都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