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春,參加完“高考”,等待發榜的學子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後群情激奮,都反對和約,康有為、梁啟超鼓動學子在鬆筠庵集會。康有為發表演講,將富國強兵的思想寫成《上當今皇帝書》(這是康有為第二次給光緒上書,1888年那次上書因人阻撓而沒被光緒看見),1200多人聯名簽署。5月2日學子們到都察院請願,都察院以皇帝已在條約上蓋玉璽為由拒絕代呈。這就是所謂的“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是根據康有為的記載描述的,而事實真相是什麼呢?近代史專家薑鳴列出都察院5月2日全天工作流水賬,證明完全沒有過1200名舉人請願被拒之事。那麼千人上書是怎麼回事呢?
各省舉人在鬆筠庵集會、康有為演講是存在的,但到5月2日還在鬆筠庵的隻剩下幾十人了。之所以許多人在此集會是因為他們在考完試後等待發榜,沒別的事幹,所以在此聽聽康有為廣東味十足的演講也挺有意思,但是5月2日時考試發榜了,舉人們的注意力馬上被金榜吸走了,哪還有人關注所謂的上書?此外,鬆筠庵隻是個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能容下1200人集會嗎?事實上康有為在沒人附和後把萬言書束之高閣,根本沒遞上去。退一萬步說,就算康有為拉到了千人聯署,也拿著萬言書去了都察院,“公車上書”還存在一個邏輯上的重大漏洞:當時並不存在阻礙舉人大規模上書的政治障礙。舉國上下,上至慈禧,下至販夫走卒,都認為對日和約喪權辱國,主流風氣是批評和約的,那麼上書反對和約是既愛國,又安全。當時都察院收到的上書很多,為什麼就不收康有為的千人大上書呢?上千舉人是多大的群體,能用筆把人罵死,都察院敢得罪這麼大的勢力嗎?因此“公車上書”純屬康有為虛構。
但這次“公車上書”康有為並沒白忙活,因為他利用這次機會認識了袁世凱,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為您複原鬆筠庵演講的場景,您就明白了。
康有為在鬆筠庵演講,他說道:“中國每一寸土地都容不得洋人搶奪,更何況日本人所要的都是中國最最緊要之地。遼東半島一頭是旅順,一頭是威海,真正是北洋門戶,如果讓日本人占了,則以後中國水師連軍港都沒有了!到時劉公島有日本海軍占著,天津駐紮日本陸軍,日本可隨意宰割中國。稍有不合心意,日本兵一下子就能打進北京,那時戰來不及戰,守來不及守,和來不及和,連逃都來不及逃。日本人的凶狠比西洋人更甚,中國人的苦難還沒開始呢!當前形勢我提出三點補救辦法:一、拒絕議和,二、遷都,三、練兵。當然這都是權宜之計,立國要在變法圖強,中國今天不變法難以圖存,不變法必然亡國!”
演講結束後,一直在底下聆聽的袁世凱走來向康有為表示隻要他們能說動皇上變法,日後有需要幫助的地方盡管找他。
上書失敗後的康有為不死心,5月29日,康有為給光緒寫了第三封上書,他讓袁世凱幫自己遞折子,這封奏折被光緒看到了。可以說如果沒有袁世凱幫忙,光緒連康有為是誰都不知道。
康有為的奏折中說:“物體時間長了就廢了,東西時間長了就壞了,一個製度長時間不變就生弊端。當官的十分散漫,營私舞弊,受賄成風,欺詐成風,很少有忠信的官吏;學校教孩子詩詞章句,用非所學,學非所用,學生愚陋,很少有真才實學的人;軍隊綠營兵是老弱病殘,新招募的都是烏合之眾;農業則地利未開;工商則無製造業;京官都很閑散,六部官員都是白拿國家糧食;堂官則一人身兼數職,卻不做任意一個職位的事;文書則每天麵對繁瑣的例案,而沒有一事可行。”
這篇文章對光緒觸動很大,他問翁同龢:“愛卿與康有為比如何?”翁答:“康有為之才勝過臣百倍。”光緒因此有了用康有為變法之誌。6月30日,康有為第四次給光緒上書,但因人阻撓,沒被光緒看見。1898年1月24日,康有為第五次給光緒上書,這次也是通過袁世凱遞上去的,書中說:“現在非洲被瓜分完畢,三年來西洋以瓜分中國為話題,毫無隱諱。俄、德、法因何事而訂立密約?英日因何事而深交?奧斯曼帝國與希臘的戰爭各國為什麼不卷入?各國為什麼增加戰艦?他們眾口一詞:‘保歐洲太平。’保歐洲太平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亞洲不太平,亞洲僅剩中國、波斯、奧斯曼帝國還存在,現在中國就如四周都是地雷,導火索都準備好了,就等點燃,我們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