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光緒會見伊藤博文,並打算采納康有為的意見,用他為客卿。
光緒:“您維新以來的政治被各國稱讚,您對於貴國的功業實在無人不佩服。”
伊藤博文:“過獎了,不敢當,臣不過按照天皇陛下的指示,盡臣子職分。”
光緒:“貴我兩國在一洲之內,朕願聽聽閣下的治理我國的意見,想讓您指導我們。”
伊藤博文:“遵命。他日若陛下垂詢,鄙人會盡所知相告。”
光緒:“願今後貴我兩國友誼更深。”
伊藤博文:“這也是我天皇陛下的意思,兩國臣民如果交情深了,兩國關係自然會更好。”光緒與伊藤博文的對話隻是禮節性的,沒談什麼大事。
在光緒會見伊藤博文後,康有為也與伊藤會麵,康有為說:“閣下此次來中國,正值我皇帝銳意革新之時,我中國維新誌士望閣下賜教,以維持東方大局。”
伊藤博文謙虛地說:“鄙人喜好遊覽,全球名勝幾乎都到過了,這次來貴國是想看山川風景,不敢參與貴國內政。”
康有為不想放棄伊藤來華的這次機會,說:“盡管如此,但我皇上決心變法,貴國與我國同文同種,所以顯得更親,我中國誌士願以貴國為師變法,草澤百姓也有此誌,很期盼閣下教誨。”
伊藤博文見康有為很誠懇,便說:“貴國要變法,我提四點:一、設大銀行,籌集億萬資本,如遇戰事,資金很快就能到位。二、設士官學校,仿列強的製度辦理即可。三、改募兵製為征兵製。四、大修鐵路,內地河流中的輪船也應在中國人學會技術後由中國人自己來造,如此利權可收歸中華。當然中國首先要除掉自尊自大陋習,世界不論何種人都長在天地間,沒有貴賤之分,怎可自稱‘中華’而稱他人為‘夷狄’?”
康有為:“敝國以前的確人人持此說,但自甲午後大夢方醒,現已不再持此說法。”
伊藤博文:“有些知識分子喜歡妄發議論,排斥外國,應設法讓他們知道外國真相,這樣對貴國也有好處。至於一般百姓,總因教案問題而亂殺外國人(的確如此)。對此貴國政府有責任勸百姓不要這樣做。”
康有為對伊藤博文的話不以為然:“閣下為什麼這樣輕視敝國?實際上這種議論在三年前還有意義,因為一些守舊大臣鼓勵市民盲目排外。但最近30歲以下的士大夫已很少有此看法。因為隨著各地學校等新事物興起,民間知識大開,年輕一代已有相當的世界眼光。”
伊藤博文沒有在意康有為的話,問道:“請問貴國數月來變法決圖,而推行沒有成效,何故?”
康有為答道:“行政方麵改革必須全體改革,若此事改,彼事不改,則勞而無功,若枝葉改,而本源不改,也勞而無功。這個道理我皇上知之甚明,無奈皇上並沒擁有全部權力,改革的事情不知花費多少苦心,而許多事無法改變。正如中外許多政治家所知,我皇上並沒主導改革的全權,一切改革詔書莫敢奉行,被視為一紙空文,皇上也無可奈何,這就是改革推進緩慢的根本原因。”
伊藤博文並不了解中國政局,他說:“貴國君權專製無限,環球所知,為什麼現在貴國皇上無權?”
康有為解釋道:“皇上即位雖20年,其實權力一直在太後手中。皇上深知中外情形及中國危機,故決議改革,而太後反對,太後接觸的是慶親王、榮祿、剛毅等滿族權貴,他們愚昧無知、絕少見識、毫無國際眼光,根本不知道外國情形。在滿族權貴的意識中,所謂改革隻是漢人向滿人奪權或分權的一個陰謀,改革的結果肯定對滿族貴族不利。他們認為凡提倡改革者都是謀逆之人。這種荒誕的言論每天入於太後之耳,不由得太後不信。所以宣布改革幾月來這些滿族大臣無日不在太後周圍哭訴,以為如此改革,他們的政治地位必然下降。中國有”三人成虎“的說法,他們不斷向太後渲染,太後常惑其言。所以皇上在進行每一項改革時都必須向太後哭諫,這種情況是中國高官中公開的秘密,他們都知道中國的政治權力並不在皇上手裏,所以皇上改革詔書下來後這些官員陽奉陰違。皇上對此也心知肚明,我皇上地位如此,改革艱難,故願閣下深察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