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社會舞台的第一排
2004年2月,《時代》周刊將春樹、韓寒、滿舟和李揚4個中途輟學、性格叛逆的年輕人作為中國“80後”的代表。“他們是自命不凡的一代,”北大社會學係的夏學鑾說,“對社會的懷疑和對傳統的顛覆使人們覺得這一代很另類。”
他們是被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和獨生子女政策催生的一代。小名“小皇帝”,大了之後就被稱為“享樂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甚至“垮掉的一代”。
2008年,百年一遇的地震改變了一切,也包括80後。
5月,汶川地震之後,各地積極獻血和募捐的年輕人以及在災區前線的十餘萬“80後”誌願者的勇氣超出了人們的想象,而幾十萬“80後”士兵的表現比當初1998年抗洪時的解放軍並不遜色。
就像杭州趕往地震災區的80後林君君。地震發生時她正就讀於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這個目光清澈的溫州姑娘說話直爽。她說:“地震之後我看到了一張照片,是當地一個小學,孩子們遇難了,一排書包擺在那裏,猶如鮮活的生命。”她哭得一塌糊塗。5月21日,她收到了學校招募去四川做誌願者的短信,為期1年。她給父親打了個電話,父親有些擔心。
她有些矛盾,於是用了一個80後的辦法:先睡一覺,起來,如果還想去的話就去。她睡了一覺,醒來,還是想去,於是馬上就和學校簽了去四川的協議。7月15日,她踏上了前往青川的路。這一天,是她23歲的生日。
到青川後,她和其他誌願者一起奔忙在一個個重災區,給災民們送去物資,和他們聊天,給孩子們教書。
當時的青川餘震不斷,第一次經曆6級餘震的林君君在睡夢中被人從帳篷裏拖了出來,在微弱的燈光中看到遠處搖搖欲墜的縣府大樓。後來她才知道,當地人見麵彼此都問“今天你震了嗎?”每次餘震之後,他們抖落肩膀上的塵土,然後樂嗬嗬地猜測這次餘震的震級。孩子們每天在操場上早早地等待著誌願者上課,那些羞澀的笑容讓她感受到無比的勇氣。
從青川回來後,林君君在自己的本子上寫道:“我想,總有這樣的日子,讓我們笑過,哭過,抱怨過,歎息過,甚至傷懷過,然而卻無法遺忘;我想,總有這樣的時光,讓我們珍惜原本最普通而平常的日子;我想,總有這樣的歲月,承載著我們光榮的使命和夢想,讓我們的青春經曆著一半的艱辛,一半的感動,而收獲的竟是滿滿的堅強和樂觀。”
就這樣,在青川的一年,林君君和其他80後一樣,自己被感動著,他們的擔當和勇氣也感動了全社會。
地震中80後的成熟而勇敢讓社會評價一夜之間顛覆。而這種讚許,最終在北京奧運會上幾十萬“80後”誌願者的微笑中達到頂峰。此後開始有媒體將80後稱為“鳥巢一代”——愛國且熱情。
徐珂南,2003年的杭州市中考狀元,2006年,她從杭高保送到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學西班牙語的她成為奧運會稀缺的小語種誌願者。她在奧運會期間成為洪都拉斯隊的助理。從隊員的入住,行程安排,到具體比賽時每天隊員們比賽日程,都需要她用西班牙語和對方交流。誌願者的小紅帽並不好戴,不過開朗的小徐依然覺得做奧運誌願者很快樂。
“付出很多,收獲更多。”而這些收獲並不是每天幾乎一礦泉水瓶的汗水所能衡量的。
和她一樣做誌願者的還有浙大英語係的王姝婷,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每天8小時、長達1個多月的翻譯工作讓他們40多個浙大的誌願者累得夠嗆,但是她說還是很值得,感受到了奧運氣息也鍛煉了自己。
奧運會10萬名賽會誌願者、40萬名城市誌願者和100萬名社會誌願者,他們展開雙臂,微笑著麵對全世界。強烈的自信心、深沉的愛國意識和開放的寬容胸懷,征服了所有懷疑的目光。北大中文係教授張頤武由此評論說,“鳥巢一代”正在或已經接過上一代的責任,開始承擔起中國的未來,用他們的行動給世界一個更加樂觀、自信和開朗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