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80後挑起社會的大梁(1)(2 / 3)

在溫室中長大的80後,曾經背負著前輩們焦慮的批評,承擔著社會強加的誤讀。就是這樣一群以前被認為不可信任、缺乏責任的年輕人。他們最終證明了自己,也獲得了正名。

曾經央視在做80後節目的時候,主持人請一位學者用一個詞概括80後,學者沉吟良久,說了兩個字:“真我”。的確,80後特立獨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他們有時衝動而毫不猶豫;他們經常熱血沸騰而不顧一切:他們真誠熱情而自由率性。正是這樣的品行,讓他們麵對大事時一點也不失措和退卻,敢於擔當、勇於負責。就像一位80後說的:“有了機會,我們才能表現,麵對責任,我們自會擔當。”

有人這樣形容80後,他們就像冰山,我們能看到的隻是露出海麵的那一小部分,其中的大部還在海水下麵,是別人看不到的,隻有冰山自己知道。也許不遠的將來,這些已經初露崢嶸的80後會帶給父輩們更多的驚喜,用自己的肩膀承載起這個國家的未來。

地震讓世界重新認識80後

慘絕人寰的汶川大地震,對我們國家、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它考驗人性,考驗國家的行政能力和應變措施,更考驗國魂。令國人欣慰的是,仿佛總是長不大的孩子——所謂80後——在慘烈的災變之後,集體英勇地站到共和國的前線,用堅強、韌性、專業知識與責任感,努力支撐起災難中的祖國,讓長輩們刮目相看。

是的,如果不是這場地震,很多人都在用挑剔的、歎息的、不屑的目光,看著80後這一代中國曆史上堪稱空前的獨生子女群體。他們真的讓人不放心:在浮躁的商業社會接受教育,似乎遠離經典,享受著長輩們所不屑的快餐文化、網絡文化,在分數、遊戲、物質享受的氛圍中長大,在家長眼中,“冷漠”、“自私”、“叛逆”、“自我”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地動山搖麵前,迅速地衝到前線的,正是平時不被看好的80後群體。

在麵對如此巨大的地震災難時,全國人民都立即行動起來,眾誌成城,有捐款的,有獻血的,有到現場救人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為了幫助災區的受災群眾,走到了一起,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誌願者!可在這群龐大的誌願者隊伍中,80後以絕對的數量優勢,撐起了誌願者隊伍的半邊天。他們,不用單位號召和組織,隻是聽到了廢墟中殘存生命的召喚,聽到靈魂深處的呐喊,他們義無反顧,通過網上論壇等聯絡方式,辭了鍾愛的工作、關了苦心經營的企業,攜手奔赴災區,參加災區救援、受災群眾安置、災後重建等一係列工作。為了不消耗災區資源,他們自帶帳篷、自帶食物,靜悄悄地把巨大的物質與心理支持奉獻給災區,在共和國的曆史上,首次亮相了一個數目龐大、能量無窮的民間誌願者大軍形象。誰說他們“冷漠”和“自私”?

在首批飛赴災區的4600名空降兵中,大多數都是80後,他們寫好了遺書,直接飛赴一線報效祖國。地震發生後,不少學校的學生已經意識到災區血源緊張,紛紛組織起來到血站義務獻血。他們用青春的熱血點燃了災區傷員們生的希望。英勇的解放軍、武警戰士,在第一時間冒著餘震冷靜而緊張地展開生命救援;在泥石流的間隙中開山劈石修築生命通道;從大山中披荊斬棘背出受傷的鄉親,又背上糧食、潔淨水翻越大山送到奄奄一息的受災群眾手中……他們是不折不扣的80後,一群18歲到28歲的年輕人,誰說他們不能吃苦、沒有責任感?

還有醫療救援隊、災後重建對口支援工作者,還有參與捐獻的更加龐大的人們,無不閃現著80後青春的麵龐。

80後是好樣的

李連,北京急救中心護士,1983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