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80後挑起社會的大梁(1)(3 / 3)

5月18日清晨,北京急救醫療隊73輛救護車飛奔在成綿高速上。李連眼圈紅紅的,不時轉過臉去,用紙巾擦眼睛。同車的急救中心醫生尉建在一旁束手無策。

11時許,救護車開進了綿陽404醫院。數百名傷員已經被抬下樓等待轉運。車剛停穩,李連的臉上頓時沒有了委屈,戴上口罩,第一個跳下車。“您叫什麼名字,哪裏受傷了……”李連迅速幫助尉建掌握了傷員的情況。5分鍾,交接手續辦好,傷員被抬上救護車。從這一刻起,李連連續工作40個小時,回到駐地倒頭就睡。

“我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我就是拯救生命的使者。我年輕、我任性,但我要改變人們對我們80後一代人的印象——我們能肩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每天隻睡3個小時,年輕的李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80後是好樣的!

12小時滴水未進

甄潔,北京同仁醫院急診室護士,1981年出生。

如果不是穿著綠色急診服,沒有人能看得出這個一臉清秀、文質彬彬的小女孩兒是有著幾年工作經驗的優秀護士。

就是這個“小孩兒”,細心地照料著每一位傷員。

5月18日,北京赴川急救隊開展第一次大規模轉運傷員行動。甄潔接診的傷員左下肢粉碎性骨折。“她一臉痛苦的表情,我想想都覺得疼。”路上的顛簸加劇了患者的傷痛,甄潔的心揪了起來。

按摩!甄潔想到了緩解傷員病痛的辦法。俯下身,她用手努力夠著微胖的女傷員的骶骨和肩部,不斷地給她按摩。一會兒,甄潔發現,傷員的痛苦表情開始舒緩。

堅持!一路上12個小時,甄潔的手沒有停下。口渴!望了望就在身邊的水瓶,她又扭過頭去:不能喝,免得上廁所,堅持!

坑窪的公路、顛簸的車廂,傷員隨時都有二次受傷的可能。車上沒有更好的固定設備了,怎麼辦?用手腕。甄潔一隻手給傷員按摩,騰出另一隻手,用手腕支撐住擔架、固定傷員。

19日淩晨,傷員被送達重慶的醫院。甄潔的手腕開始紅腫起來。“沒空管了。”搶過一瓶水,咚咚地喝下去,甄潔又鑽進救護車,朝著綿陽進發。

28歲女司機夜行13小時沒掉隊

於姍,北京鐵營醫院急救車司機,1980年出生。

靦腆是胖胖的於珊最大的特點,如果不是同伴“揭發”,她怎麼也不肯說出自己的事。

“全車隊的司機都佩服她,開了13個小時夜車,緊跟車隊一點兒沒落下,好多男司機都做不到。”同伴的語氣裏充滿欽佩、讚賞和鼓勵。

“沒什麼,我就是想,絕不能落下,要不然就找不到地方了。”於珊的話非常實在。在距重慶100餘公裏處,和她同車的司機已經開了1天車,眼皮直打架。“我來!”於姍堅持替下了他。

送完傷員,車隊接到命令馬上返回綿陽。400公裏、夜路、坑窪不平、危險路段隨時塌方……於姍沒有絲毫畏懼。7個小時的夜路行程,很多男司機都扛不住了,開的車走起了“之”字。於姍也困,尤其是聽到同車人的鼾聲。“不能合眼!”一路上,於姍不斷對自己說。

困極了,用濕巾擦擦眼睛。再困,再擦。

終於,一路駕車狂奔的於姍緊跟著指揮車到達了綿陽集結點,其他司機之後才陸續到達。“你真行!”指揮車上的領導挑起大拇哥。

事實上,80後身上體現出來的大愛、大善與大勇,並不令人意外。他們的出色表現,是改革開放30年最豐碩的成果。和前輩相比,他們或許缺少磨難與挫折,但在思想解放和網絡時代長大的他們,擁有前輩不曾有過的開放的陽光心態、麵向世界的胸襟、整合吸收海量信息的能力,他們能夠方便地接觸到人類文明最優秀的精華,擁有天下各個角落的朋友,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網絡及網絡後的麵孔,成了他們的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