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不折不扣的80後,我對於一切有關80後的話題都保持著高度的關注,這個詞彙,以及它所代表的這個群體總是能夠輕易地觸碰到我內心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無數次回憶起我這二十多年的人生曆程,以及與我同齡的這一代人曾經經曆過的喜怒哀樂。

有人說這是一個80後集體懷舊的時代,從小虎隊到李雷和韓梅梅,許許多多的80後卷入了懷舊的漩渦。我們想起了小時候曾經傳唱過的那些童謠,諸如“星期天的早晨霧茫茫,撿破爛的老頭排成行,臭鞋子臭襪子滿天飛……”我們在網上曬那些曾經玩過的玩具、吃過的零食,我們重溫曾經伴隨我們走過年少時光的動畫片、電視劇、電影……那個簡單而又快樂的年代讓我們忍不住熱淚盈眶。其實誰也不知道懷舊的真正意義何在,又是不是像心理學家所說的“懷舊是在壓力麵前給自己尋找一種自我保護的防禦機製,可以暫時調節心態,有其積極的一麵,但不能成為逃避現實的借口”,其實這些都不重要。能與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再度重逢,重溫生命中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裏曾經擁有過的最真切的快樂,就足夠讓人有種恍若隔世而的幸福感。

誰還記得自己小時候那純真的笑容,誰還記得自己求學時代那清澈的眼神?有時候看看鏡子裏的自己,都會感覺到陌生和冷漠。從踏上社會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不停地吃虧和跌倒中反省,也在不停地反省中背叛著自己,隻是當我們再去想想過去的簡單快樂,都會覺得奢侈和遙遠。盡管是這樣,但是80後的我們也都在努力地積極麵對生活,讓自己問心無愧地向前大步走著,隻是社會就是如此,我們在適應中堅持自我,保持著心底那份未曾遺失的美好。

寫到這裏,不由得想起作家王小波在小說《三十而立》中的一段話:“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隊時,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長得走不完。我心裏緊繃繃,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後幹什麼。路邊全是高高的楊樹,風過處無數落葉就如一場黃金雨從天頂飄落。風聲呼嘯,時緊時鬆。風把道溝裏的落葉吹出來,像金色的潮水湧過路麵。我一個人走著,前後不見一個人……是的,很多年前,路總是很長,我們總是展望,三十而立,再也不敢展望了,低頭趕路,哪有時間抬頭?”

80後,我們這一代社會的新生力量,也該開始“低頭趕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