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詩意春秋伴人眠——拂拭古詩裏的繁華與蒼涼(1)(1 / 3)

1.皇恩何以報,春日得春衣(柳公權《應製賀邊軍支春衣》)

——柳大書法家喜賦三步詩

《應製賀邊軍支春衣》

柳公權

去歲雖無戰,今年未得歸。

皇恩何以報,春日得春衣。

挾纊非真纊,分衣是假衣。

從今貔武士,不憚戍金微。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獨具一格。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特別是其以楷書著稱,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傳世墨跡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陽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廟碑》、《高元裕碑》、《馮宿碑》、《蘇夫人墓誌》、《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觀鍾樓銘》等。

大唐氣象,文化繁榮,藝術瑰麗,一時間名人輩出。柳公權、王維、賀知章等享譽古今的人物,當年更是科舉高中,風光無限。柳公權從深受《柳氏家訓》“德行”教導熏陶,終身以德行為根株,學識“博貫經術”,他於人生、書藝都頗具儒家風範。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三十一歲的柳公權進士及第,宏詞登科。進士及第後,官任右拾遺、侍書學士等,最後累封到河東郡公,太子少師,太子太保,曆仕七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柳公權仕途通達,曆朝皇帝都喜歡他的書法,愛他的詩才,甚至樂意接受他的進諫。他的一生,除了少許時間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皇帝身邊,不斷地為皇家,為大臣,為親朋書碑。有人將柳公權與顏真卿作對比,說柳公權像一隻關在禁籠中的金絲雀,顏真卿像奔騰咆哮的洪流。這樣的生活使柳缺少些氣度和視野。顏體一碑一碑曾不斷地變,而柳體在其成熟以後變化較少。不過,世界的美好不僅需要浩瀚與力量,精致與華麗同樣值得讚頌。柳公權恰似流於深山老林的泉水,咚咚作響,幽靜純潔,演繹著生命的精彩與豐富。

據《舊唐書》記載,唐穆宗“政僻”,就是為政不端、不正的意思。有一次,唐穆宗問柳公權:“用筆如何才能盡善盡美呢?”柳公權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皇帝知道,柳公權這是在委婉地對他進行規諫。於是,上改容,知其筆諫也。這也正是筆諫的由來。

關於柳公權,人們常常讚賞他的書法,卻鮮有人談論他的詩才。公權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裏構思創作,且詩文品質極佳。同樣來於《舊唐書》的記載,當時,柳公權跟隨文宗皇帝在未央宮裏觀賞景致,並隨時應答一些事務。恰逢皇帝剛把一批禦寒棉衣送給了邊關將士,文宗便要柳公權“詩以頌之”。柳公權三步之內竟口出一首五言絕句:

去歲雖無戰,今年未得歸。

皇恩何以報,春日得春衣。

文宗十分高興,又將詩句細細品味了一番,深深地感歎道:“當年曹子建七步成詩,傳為佳話,今日誠懸三步成詩,這要比子建高明得多啊!”麵對皇帝的讚賞,柳公權俯身下拜,謙遜謝恩。誠然,柳公權的才思是十分敏捷的,但是他在書學上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除了天賦才華,他更積數十年的不倦磨煉之功,廣泛熔鑄,博覽精思,才得以在唐中晚期脫穎而出,為後人敬仰稱讚。

2.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月夜聽詩錢起深幸獲高名

《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錢起,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進士。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入朝任司勳員外郎、司封郎中、太清宮使等。因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與韓翃、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曆十才子。錢起長於五言,詞彩清麗,音律和諧。因與郎士元齊名,齊名“錢郎”。人為之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對此,錢起很不滿意,傲然說道:“郎士元安得與餘並稱也?”但是,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無錢、郎賦詩送別,則為時論所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