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起當時詩名很盛,其詩多為贈別應酬,流連光景、粉飾太平之作,與社會現實相距較遠。然其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風格清空閑雅、流麗纖秀,尤長於寫景,為大曆詩風的傑出代表。以《省試湘靈鼓瑟》詩最為有名。
按照唐代科舉製度,各州縣選拔士子進貢京師,試於尚書省,由禮部主持的進士考試,叫做“省試”,也叫“會試”。考試時所作的詩,叫“試帖詩”。這種詩一般五言六韻,有嚴格的格律規定,容易束縛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難寫好;不過,有的作者善於“戴著鐐銬跳舞”,往往能夠即席發揮,寫出傳誦不衰的好詩來。本詩就是試帖詩中的佳作。特別是最後兩句,時常被人稱頌,背後的故事也頗有趣味。
有一次,錢起隨人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外出辦事,夜深之時,頓感客棧清冷,百無聊賴,便準備趁著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間,悠揚的吟詩聲從遠處傳來,伴著夜色和月光綿延回響,動人心扉。不知為什麼,那人反複吟誦著相同的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於是,錢起循聲而去,看看究竟是誰在吟詩,又為何反複吟誦這兩句。但推門尋蹤,卻沒有找到吟詩之人!錢起心中深覺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但這兩句詩卻烙在了心底。
天寶十載(公元751年),錢起參加進士考試,試題就是《湘靈鼓瑟》,要求寫作一首五言律詩。他知道這題目出自屈原《楚辭·遠遊》裏的句子“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開始回想著那個美麗的傳說—— 舜帝死後葬在蒼梧山,其妃子因哀傷而投湘水自盡,變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邊鼓瑟,用音樂表達自己的哀思。但在真正構思寫作時,卻久久未能完稿。正在遲疑間,錢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間戶外吟詩聲的韻腳不也屬於“九青”部嗎?想到這裏,他很快便完成全篇,交了試卷。
時任主考官的李暐,翻閱試卷,反複吟誦,一再端詳,大為讚賞,為之拍案叫絕。結尾兩句如橫空出世,堪稱“絕唱”,以景結情,餘音嫋嫋。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結尾一筆跳開,描寫曲終人散之後,畫麵上隻有一川江水,幾峰青山。這極其簡潔明麗的畫麵,打開了回味的廣闊空間:或許湘靈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綿綿不斷的流水,或許湘靈美麗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崢嶸的數峰青山;湘靈已和大自然熔為一體,年年歲歲給後人講述她那淒豔動人的故事;湘靈的瑟聲伴著湘江流水歌吟,為人們打開了遐想飛奔的思想樂園。這一切的一切,都盡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詞論家“以景結情最好”之說以及蘇東坡、秦少遊等人所用“湘靈鼓瑟”這一意象時,似乎也是從該詩作中得到的啟發吧。
3.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緣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登第(進士及第)。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為京兆尹,同年為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該詩以“人麵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曆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此外,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才子佳人的純真至情和曲折情節,人們稱之為“桃花緣”。
崔護出身於書香世家,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那一年的清明時節,崔護意欲去郊外體味一下盎然的春意。一路漫行,紅花翠柳,青山碧水,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不知不覺離城已遠。崔護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討些水喝,卻偶見一座毛竹院落,分外別致。心中暗歎:“何等脫俗之人,隱居在這樣清幽雅韻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輕叩門環。吱呀一聲,房門敞開,走出的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新脫俗的氣韻。他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便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待少女端茶出現之時,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聰慧的絳娘當然明白崔護的意思,她坐在那裏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麵頰,偶爾向崔護含情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低下頭,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更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夕陽西斜,崔護隻得起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