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境況比較貧寒,為衣食奔走,故有“若有一廛供閉戶,肯將篾舫換柴扉”之歎。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中進士後,仕途上還算比較順利,在地方也幹出了一些政績。乾道四年,孝宗為索取河南“陵寢”地,派他出使金國。原因是根據紹興和議,宋要奉金為叔,使者去金,還必須行跪拜之禮,孝宗皇帝對此耿耿於懷,但又不想決裂北伐,打算通過外交的手段進行斡旋。方法是通過使臣個人,向金方提出歸還河南北宋諸帝的陵寢之地,成功固然可喜可賀,如果失敗,那麼也將是由使臣一力承擔後果,不至於破壞兩國之間的關係。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十分棘手,甚至有性命之憂。丞相虞允文推薦大臣李燾和範成大出任使者。李燾在當時要比範成大更有名氣,不過他聽說後死活不肯,說:“要是讓我去,那等於是丞相要殺我呀!”範成大當然知道這件事的危險之大,不過,他卻沒有推脫,毅然接受了這個任務。臨行前,孝宗跟範成大說,“不敗盟發兵”,即使你被金人所殺,朝廷也不會因此而毀棄盟約,發兵攻金。
範成大已抱有必死之心,欣然領命。他北上到達燕山時正值重陽,他寫了一篇《水調歌頭·又燕山九日作》詞(見開篇)。
這是一場明知必敗的交涉,這是一副連南宋王朝都不願擔起的重任,卻最終要以詩人個人的名義獨力承擔。在金主麵前,範成大“詞氣慷慨”,“全節而歸”,雖然並沒有成功,但卻為朝野所稱道,為金人所敬佩。此後他由中書舍人,累官至四川製置使、參知政事,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
範成大是個愛國者,比較關心百姓疾苦,退居後沒有完全忘卻天下事,極富現實主義情懷的個人抱負,也對他的詩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詩人雖然也頗得江西詩派的詩風,但主要還是繼承白居易、張籍、王建的新樂府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樂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因此,他的詩數量雖不及楊萬裏多,內容卻更為充實,有不少即事名篇的現實主義作品。範成大年輕時便寫過一些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的詩。《催租行》和《後催租行》可為代表。在《催租行》裏作者通過官府的爪牙——裏正無恥勒索農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隻“我亦來營醉歸耳”一句,便畫出了裏正的醜惡嘴臉,手法也非常精湛。《後催租行》更寫出農民被迫出賣女兒以輸租的慘狀:老父田荒秋雨裏,舊時高岸今江水。傭耕猶自抱長饑,的知無力輸租米。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病骨雖寒聊免縛。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複驅將換升鬥。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這是農民的血淚控訴。末句是反語,中含無窮仇恨。“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杜甫《歲晏行》),這種慘象,在封建社會原極普遍,但很少寫得如此具體深刻。此後,在帥蜀期間作者在《勞佘耕》裏還揭露了那種“食者定遊手,種者長流涎”的階級的不平。 還在少年時期,詩人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於南宋統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作了尖銳的批評。他最有價值的愛國詩篇,是出使金時寫的七十二首絕句。這組詩不僅描寫了北方的山川文物,表現了詩人自己的愛國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有時又通過憑吊先烈譴責宋代統治者的昏庸誤國。如以下諸作: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女僮流汗逐氈並,雲在淮鄉有父兄。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麵罰猶輕。——《清遠店》;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侵。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雙廟》。關於這次出使,作者謙言是“許國無功浪著鞭,天教飽識漢山川”。其實無論從政治還是從創作來說,詩人都完成了他的使命。
範詩的另一成就是田園詩。他晚年寫的《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描述了江南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麵,像一長卷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宋代風土人情,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這是他以前的詩人所很少著墨的。尤其可貴的是其中還有不少篇章把農村自然景色的描寫和對封建剝削的揭露結合起來,賦予以閑適為其特征的傳統的田園詩以更深刻的內容,這和他早期寫作樂府詩的精神正是一致的。如《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停桑陰學種瓜。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麵亦收租!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新築場泥鏡麵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裏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這裏,詩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親切的體驗領略了農民勤勞、淳樸的品質和他們生活的苦樂,流露了詩人的同情和共鳴。當然,其中也不免有美化農村的描寫,表現了士大夫的情趣。他晚年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詩,如《夜坐有感》、《詠河市歌者》、《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 由於內容較豐富,同時他不僅學白居易、王建,也學孟郊、李賀,還有“玉台體”,因此範詩的風格也比較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