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其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多樣化的文字風格,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中的詩歌大體產生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距今約有兩千五百年的曆史,它描寫了純美的愛情,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也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荒淫腐朽,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壓迫,可以說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
《詩經》共305篇,又稱《詩三百》。按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15國風,共160篇;“雅”多是朝廷樂歌,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40篇。《詩經》的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其中“賦”和“比”是詩歌的基本表現手法,但“興”卻是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藝術手法,對於詩歌中氣氛的渲染和意境的創造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於《詩經》的產生,曆史上有很多說法,“孔子刪詩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這種說法來源於《史記》,司馬遷說《詩經》本來有3000多篇,後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這305篇。但到了近代,人們卻推翻了這個說法,認為“刪詩說”不能成立。人們認為,孔子雖然對《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未曾刪詩。
現在更為大眾所認可的說法是“采詩說”和“獻詩說”。《漢書·藝文誌》說:“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周天子為了解民情風俗和政治得失,會派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國語·周語》說:“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周天子讓眾臣用詩表示對時政的意見,作為君主行政的參考。
對於《詩經》的解釋,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很難達成共識。為了國學愛好者閱讀方便,本書博采眾長,以朱熹的《詩經注》為底本,在保持原有風、雅、頌結構的基礎上對《詩經》做了比較精確的翻譯和解讀。另外,書中還插配了很多曆代畫家繪製的山水人物繪畫,提高了該書的可讀性和藝術性,是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國學經典讀物。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對《詩經》的理解各有不同,這也正是《詩經》的妙處所在。其實,學習《詩經》最好的方法就是熟練地閱讀,在吟詠的過程中慢慢領悟,細細品味那種跨越千年的美感。
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詩經》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更深的了解,還可以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品位,汲取古老文明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
解譯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