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之子於歸”四字點明了本詩主旨,這是一首描寫婚禮的詩。我們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送迎車輛之盛推測,這應該不是一般的民間婚禮,而是一場貴族的婚禮。
詩的三章都以鳩占鵲巢起興,這沒什麼奇怪的,喜鵲將巢築好,布穀鳥住了進去,這是二鳥天性使然。同樣,姑娘出嫁,住進夫家,這也是符合大自然規律的事情。全詩分三章,分別寫了結婚的三個環節——迎親、迎回和禮成。因此,這首詩是選取了三個典型的場麵加以概括,真實地傳達出新婚的喜慶和熱鬧。
采蘩
【原典】
於以采蘩①?於沼於沚②。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③,夙夜在公④。被之祁祁⑤,薄言還歸。
【注釋】
①於以:到哪兒去。蘩(fán):即白蒿。②沼:沼澤。沚:水中小洲。③被(bì):女子的首飾。僮僮(tòng):數量繁多。④夙夜:早晨和晚上。⑤祁祁:指首飾很多。
【譯文】
到哪裏去采白蒿?沼澤旁和沙洲上。采來白蒿做什麼?公侯拿去祭祖用。
到哪裏去采白蒿?在那深深的山澗。采來白蒿做什麼?公侯宗廟祭祀用。
身上首飾戴齊整,白天黑夜去侍奉。佩戴首飾真華麗,侍奉結束回家去。
【鑒賞】
古代貴族常常進行宗廟祭祀,但並不直接從事采摘、洗煮等勞作,這些苦累的活兒均由“女宮”擔任。詩的前兩章描寫的正是這樣一些忙於“采蘩”的女宮人,她們往來於池沼、山澗之間,辛苦采集祭祀所需的白蒿,然後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宮”。第三章產生轉折,從辛苦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廟供祭。女宮人發飾的變化記錄著她們“夙夜在公”的酸苦。詩寫得很妙,讀來卻隻覺得悲涼。
草蟲
【原典】
喓喓草蟲①,趯趯阜螽②。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③,亦既覯止④,我心則降⑤。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⑥。未見君子,憂心胣胣⑦。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⑧。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⑨。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⑩。
【注釋】
①喓喓(yāo):昆蟲的鳴叫聲。草蟲:指蟈蟈。②趯趯(tì):跳躍的樣子。阜螽:即蚱蜢。③止:語氣助詞,沒有實義。④覯(góu):遇見。⑤降:放下,這裏指安定。⑥言:語氣助詞,沒有實義。蕨:一種可食用的野菜。⑦胣胣(chuó):形容憂愁的樣子。⑧說(yuè):同“悅”,高興,愉悅。⑨薇:一種可食用的野菜。⑩夷:平靜,安定。
【譯文】
蟈蟈在鳴叫,蚱蜢在蹦跳。
不見心上人,心中很憂愁。
見到心上人,終於相遇了,我心安寧了。
登上南山坡,采摘鮮蕨菜。
不見心上人,心中真憂愁。
見到心上人,終於相遇了,我心很喜悅。
登上南山坡,采摘青薇菜。
不見心上人,心中很悲傷。
見到心上人,終於相遇了,我心平靜了。
【鑒賞】
這是一首思婦情懷的詩。頭兩句以蟈蟈鳴叫、蚱蜢蹦跳起興,點明作者此時正處於秋風蕭瑟的背景下,秋景最易勾起離情別緒,詩人埋藏在心底的相思之情被觸動了,激起了心中無限的憂愁。然而,作者沒有順著“憂心忡忡”往下寫,卻采用想象的方法,假設自己思念的人突然出現在了自己的麵前,那將是怎樣的呢?這樣以虛襯實,比起直接訴說內心的痛苦,顯得新穎別致,又情味更濃,讀來更加令人心酸。
後兩章寫登山采蕨、采薇,表明此時已經是第二年的春夏之交,作者“未見君子”不覺又過了一年,心中的相思之苦當然更甚,“惙惙”表明心情憂傷凝重:“傷悲”則更是悲痛難言,無以複加。
采蘋
【原典】
於以采蘋①?南澗之濱。於以采藻②?於彼行潦③。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④。於以湘之⑤?維錡及釜⑥。
於以奠之⑦?宗室牖下⑧。誰其屍之⑨?有齊季女⑩。
【注釋】
①蘋:一種可食用的水草。②藻:一種水生植物。③行潦(hánglǎo):指溝中的積水。④筥(jǔ):一種圓形的筐。⑤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⑥錡(qí):有足的鍋。釜:無足的鍋。⑦奠:放置,擺放。⑧牖(yǒu):天窗。⑨屍:古人祭祀時用人充當神的角色,稱為屍。⑩齊(zhāi):“齋”之省借,指美好而恭敬。季:少、小。
【譯文】
哪裏可以采呢?就在南麵澗水濱。哪裏可以采呢?就在積水溝壑處。
采下放何處呢?有那圓簍和方筐。用什麼來烹煮呢?就用各種鍋來煮。
在哪裏安置祭品?就在祠堂窗台下。誰來主持祭祀呢?有那虔誠的少女。
【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