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這座實驗室仍然聞名於科學界,大批優秀的科學人才從這裏培養出來,尤其在原子能物理方麵,它更是首屈一指的研究基地。

麥克斯韋在劍橋任職的這段時期內,除了處理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日常事務外,他每學期還要主講一門課程,內容為電磁學和熱力學。雖然麥克斯韋並不是一名出色的演講家,他近乎笨拙的口才,雜亂無章的表達,加上他所講述的是抽象而高深的電磁理論,使來聽他講課的學生並不多。但是,麥克斯韋毫不介意,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宣傳電磁理論,熱心地推廣他的新學說。他要利用講台和黑板,向學生講述電的奧秘,引導他們進人一個神奇的未知領域。

冬去春來,夏過秋至。一年接著一年,麥克斯韋就像一支燃燒的蠟燭,一刻不停地為後人照亮前進的道路。

1875年,麥克斯韋的同鄉、蘇格蘭青年貝爾,在美國發明了電話。

這一新發明的問世,也是曆盡曲折,充滿艱辛的。當貝爾製作出他的第一架電話時,人們都把它當作一個新奇的玩具,誰也不相信它真能用作通訊工具。社會習慣勢力對每一項新事物、新發明,開始都是持懷疑態度的。也許這正是科學進步的一大推動力。

貝爾為了推廣電話,在美國各大城市東奔西走,巡回表演。沒有經費,他就一麵募捐,一麵講演,最後所有的錢都花光了,貝爾已是千金耗盡,兩袖清風。

麥克斯韋聽到這個消息,不禁為年輕人執著的奮鬥精神和不懈的毅力所感動。他寫信給貝爾,鼓勵這位青年發明家繼續他的宣傳,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麥克斯韋隨信寄去了他本來就不多的積蓄,以資助貝爾的宣傳活動。

1878年5月,金黃色的迎春花開得正旺。劍橋大學一片春色。

在卡文迪許實驗室二樓的大教室裏,上百名年輕學生和優秀的教授正在聽麥克斯韋的科普講座。講座的內容是介紹新近問世的電話。台上麥克斯韋精神抖擻,神采奕奕,他用生動的比喻,富有表情的手勢,向聽眾講述電話機的原理和它的光輝前景;台下一雙雙眼睛全神貫注地盯著他,聽眾似乎都被麥克斯韋的熱情所感染,對這一新生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這次講座在麥克斯韋的教學生涯中,算得上是一次盛會,也是麥克斯韋的一次難得的成功的講演。雖然很多人並沒有聽懂電話的具體原理,但他們卻相信它的前景,並逐漸地開始接受它了。

貝爾發明電話、愛迪生公布“炭紐”送話器,這些人類電訊史上的新發明引起了麥克斯韋極大的興趣。或許他當時曾經預感到,他的電磁理論,總有一天會給這些發明插上雙翅,傳遍全球的。

麥克斯韋生活的後期充滿了煩惱。他的學說沒有人理解,社會不予承認;妻子又得了重病,久治不愈。這雙重打擊,壓得他精疲力竭。妻子病倒後,整個家庭生活的秩序都顛倒了。

瑪麗是他忠誠的伴侶,是麥克斯韋堅實的支柱。他們曾一同整理資料,攜手研究實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瑪麗都陪伴在麥克斯韋的身邊。麥克斯韋對妻子充滿了無限的感激和愛意。

如今妻子病倒了,本來生活並不寬裕的家庭,更加加重了麥克斯韋的負擔。他對妻子一向體貼人微,像瑪麗當初照料他一樣,他日夜細心看護妻子,有時整整三個星期沒在床上睡過覺。盡管如此,他的講演,他的實驗室工作,卻從沒有間斷過。

每天回到家,盡管工作很勞累,麥克斯韋都向妻子彙報他一天的工作,講解他的研究進展,瑪麗總是靜靜地躺在床上,耐心地聽著。講到激動之時,她那蒼白、消瘦的臉上,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麥克斯韋的眼睛濕潤了,妻子的心永遠和他的心在一起跳動!

麥克斯韋始終是一個強者,不管在多麼艱難的處境中,他對自己學說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

人們不理解,社會不承認。但他卻始終堅信:總有一天,人們會真正認識神奇的電磁波!

過分的焦慮和勞累,終於奪去了他的健康。同事們注意到這位無私的科學家漸漸消瘦下去,麵色也愈來愈蒼白。隻有他那顆堅強的心靈,永遠不會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