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跋:把每一步都當作起點(1 / 1)

1983年,美國人伯森·漢姆用徒手攀壁的方式,登上了有“世界第一高樓”之稱的紐約帝國大廈,在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同時也贏得了“蜘蛛人”的美譽。美國恐高症康複協會聘請他去做心理顧問。協會主席諾曼斯先生在翻看他的檔案時,才知曉這位“蜘蛛人”曾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諾曼斯對此大為驚訝,決定抽時間解開這個謎團。

伯森·漢的答案卻很簡單:把我自己的每一步都當作起點!

仔細揣摩這句話,諾曼斯先生最後終於悟出了其中的深意。伯森·漢姆之所以能夠贏得“蜘蛛人”的美譽,是因為他在攀援的過程中始終眼光朝前,把腳下的每一步都當作起點,從而沒有了高度帶來的恐懼,恐高症自然就消失了。

有些人常常抱怨,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高處不勝寒”。這的確也有一定道理,不過也是把榮譽光環看得過於重了。還有的女演員煞有介事地說:“做人難,做名女人更難”等等。諸如此類,都是一步一步施加給自己的重負。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還把自己放在一個與眾不同的位置,整日陶醉在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中。殊不知,對於更大的成功來說,既有的成功也隻是一個起點。人們常常失敗在因承受不了現有的“高度”所帶來的暈眩而重重地摔了下來。

與之相反,人生在世,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或打擊就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整日裏垂頭喪氣、愁眉苦臉,讓人憐也讓人厭。其實眼前的困境僅僅是一個起點,把握好從頭再來的機會就是好樣的。

當校長近8年了,越發感到:生命有限,讓我們把自己的每一步都看作起點吧!如此,我們就能從容地麵對生活,得失泰然。在遭逢困難時不失進取之心,從而走出逆境;在榮耀顯赫時持有一份應有的清醒與冷靜,莫讓已有的成績成為我們繼續攀升的負擔和阻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加愉悅自信地走好美麗的人生。

人活著,需要有追求。做教育,就需要沉澱一種信念。

教育可以讓我們視通萬裏、思接千載,培養駕馭社會、超越自我能力。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作為校長,對教育的感悟,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和許多中國先哲一樣,他就曾在“知行”之中苦苦求索,苦苦掙紮之後,選擇了杜威的實用哲學,“行”而後“知”。多變多元的時代需要我們在“行”中知,換言之,在“行”中思考,思考而後知。從出任校長至今,我也身在其中,經曆過痛苦與磨難,但我一直在思考,我以思考證明我的存在和價值。

我注意到,教育正在釋放個性,學生、教師均如此;我注意到,社會轉型期學生心靈的激蕩:我注意到,育人環境的急劇變化,我們的管理處於矛盾的漩渦;我注意到,青年教師的反叛、無謂和無畏。我開始讀孔子的語錄,讀中外教育書籍,反複琢磨一句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經意間,我領悟到很多人是把教育作為一種人生信仰來追求的。

感謝“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給我們每一個學員搭設這個成長的舞台:感謝南開區教育局領導,推薦我參加這一工程的學習;感謝天津市授銜專家、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武升和天津市首席督學、天津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劉長興二位專家的推薦和指導;感謝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學王洪華時我多年來的幫助。

同時,感謝南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劉向軍、局長楊誌成、副局長粱振義,以及區教育局各位領導和兄弟學校的同行們在工作中對我的支持與鼓勵,更要感謝與我一起工作、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我可愛的老師們。

書稿形成的過程,得到了市、區領導等方方麵麵給予我的關愛和支持。在文章的整理和出版過程中,我多方征求專家的意見,先後得到了市教委副主任黃永剛、北京師範大學石中英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康萬棟教授、天津市教科院基礎研究所原所長邢真研究員、市教育學會副會長田福安等專家的指點,並認真吸納了他們諸多寶貴的意見。在此,向所有關心支持我的各位朋友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且時間倉促,難免會有所紕漏,存在諸多問題,不盡如人意處也在所難免,敬請教育界的前輩和同仁批評指正。

張偉

2011年5月於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