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2)

素問九卷。為醫經之祖。西晉亂後。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錄所載全元起詮注。皆隻八卷。唐王冰謂於郭子齋堂。

得受先師張公秘本。林億等譏其以陰陽大論之文纂入。猶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記補之之類。何以言之。夫六淫之邪。以風寒熱為三大綱領。考素問風論熱論。病情委曲詳盡。何以獨闕寒論。而熱論首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既雲類傷寒。則有正傷寒專論可知。惜乎亡於兵火。仲景傷寒論序雲。撰用素問九卷。當時尚未亡失。是傷寒專論。散見於六經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編其殘帙。使醫統正脈。一線不絕。厥功偉矣。又集先賢診法。著成脈經。更以師承心驗者。別撰脈訣。經高陽生編為歌括。以便記誦。辭俚旨深。朱子跋郭長陽傷寒補亡論。深許其高骨取關之義。何戴起宗李瀕湖輩。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見其不自量也。餘夙好方術。服膺此書。思欲詮釋以暢其義。庚寅之春。於廣陵肆中。得脈訣乳海六冊。蟲齧塵湮。幾難卒讀。攜歸案頭。如理亂絲。始能成誦。其作者為王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時人。亦醫林中之矯矯者。以河洛之精義。發叔和之奧旨。而於營衛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

論理精詳。引證博雅。金元後僅見才也。惟畫圖立說。似近膠刻。髒腑拘例。未免沿習。言其所當然。未言其所以然也。請試明之。易本乎天地。人與天地參。其陰陽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經脈。婺源江氏河洛精蘊。論之綦詳。髒腑定位。西士解剖諸書。言之甚悉。而氣化之理闕馬。夫歸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消息。禮記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幹焉。所謂坤幹者。商易歸藏也。故係辭曰。變通配四時。又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皆此義也。漢儒每常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蓋幹之六陽。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陽始生。

為地雷複卦。即幹初九爻。十二月建醜。二陽生。為地澤臨。即幹九二。正月寅。三陽生。為地天泰。即幹九三。二月卯。四陽生。為雷天大壯。即幹九四。三月辰。五陽生。為澤天。即幹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陽充足。而為幹為天。

即幹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陰生。為天風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陰生。為天山遁。即坤六二。七月建申。三陰生。為天地否。即坤六三。八月酉。四陰生。為風地觀。即坤六四。九月戌。五陰生。為山地剝。即坤六五。至十月建亥。六陰純靜。而為坤為地。即坤上六。此一年之坤卦也。夫坤為萬物之母。而能生物。然坤本純陰。必待幹與之交。而得其陽。然後始能生萬物也。十二支次序。世人皆以子為首。因坤臨十月亥。坤為純陰之卦。

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於地上。為地雷複也。不知造化端倪。實不在子而在午。蓋天地交而後萬物生。是幹坤交之初。即為萬物造端之始。然交必陽體充足。而後能交幹之六陽。乃充足於四月之巳次為午。故幹至五月建午。始與坤交是則幹足於巳而動於午。巳午皆火。故伏羲幹居正南。幹之外體。屬火。幹中含蓄陰精屬金。故五行家言。庚金長生在巳。所謂長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幹之初動於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時。幹上九一。

陽已升至天頂極高。不得不轉而向下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為第一交。六月未為二交。七月申為三交。所謂坤三索於幹也。乾坤交而謂之索者。以坤本純陰。必索於幹而後有陽。始能生化也。幹陽入坤而化為氣。氣升為雲為雨。蓋十二辟卦。幹位巳火也。坤位亥水也。幹與坤交。則火入水中。而化為氣。

以水為質火為性試以一碗。人張口氣嗬之則生水故知氣之形屬水。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則火也爻辭曰。

見群龍無首吉。言氣升能為雲雨。故喻為龍。而幹與坤三交。則幹上四五之三爻。盡入於坤。而幹上爻巳火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