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入亥水之中。為育生胚胎之兆。故龍之無首吉也此天地陰陽化育之義推之與人亦然飲入於胃。由胃小腸相接處幽門。幽門之上有一竅。水飲從此竅散布下焦脂膜之中。由脂膜而滲入膀胱。膀胱無上口。故曰滲入也。
氣血之升降。必由呼吸以循環。吸入天之陽。呼出地之陰。吸入之氣。由鼻入肺。曆心引心火。從總脈管。循督脈入腎。又從腎係以達下焦胞室。挾膀胱至下口。其吸入天之陽氣。令人身心火。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循衝任而上。化津化汗。過膈入肺。還至於口。由呼而出。斯即乾坤相交。三索之義也。明乎此。不獨察水火之征兆。陰陽之盛衰。即四時伏氣之病機。莫不由此悟入。若夫營衛之理。請再明之。衛者氣也。衛護於外者也。營者血也。營運於中者也。但血中有氣。氣中有血。不可須臾相離。而其本則一。其道有三。如動一也。靜一也。所以能使其動靜者。又一也。太極無形。而寓三才之理。凡物皆然。不獨指動靜而言也。穀入於胃。其糟粕由廣腸而出魄門。其精液有微絲管。吸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化而為赤。此即清者為營也。其血赤由總脈管。循督脈下達。胞室。內而髒腑。外而經脈。
一日夜五十周。盡八百十丈之脈道。以應呼吸漏下者。此其一也。人之飲食五味雜投。奚能無毒。胃中悍毒之氣。
合下焦水火蒸騰之氣。由上焦氣街散入微絲血管。微絲血管者。即經所謂孫絡。此濁者為衛也。靈樞營衛生會篇。謂衛氣出於下焦者。言其生氣之原。五味篇謂衛者。陽明水穀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者。言其出入之道也。奉心化赤。之血氣。由絡脈管之尾。遞入孫絡。與陽明悍毒之氣並。布散通體皮腠之間。充膚熱肉。澹滲毫毛者。此其二也。清濁混淆。赤血漸變漸紫。西士見其色紫。知其有毒。名之曰炭氣。然不知其毒所從來也。孫絡散布遍體。漸並漸粗。而接入回血管之尾。回血管者。即經所謂絡脈也。血入回血管。內而髒腑。外而經脈。並脈管交相逆順而行。外行於經脈者。有陰陽之別。一支沉於分肉之間。一支浮於肌腠之上。即陽絡行於皮表。陰絡行於皮裏。而皆與脈管偕行。亦即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義。此其三也。回血管內外行遍。入總回管至心。遞入於肺。呼出悍氣。吸入生氣。紫者複化為赤。經雲。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者。此之謂也。診脈察病。當考諸運血脈管之營衛。外邪襲入。當考諸微絲血管。纏布周身之營衛。夫太陽主表。太陰亦主表者。蓋肺為天。天包地之外。而處於上。膀胱為水。水環地之極。而處於下。膀胱主水。水陰也。肺主氣。氣陽也。故寒傷營。當責諸太陽。熱傷衛。當責諸太陰。識此寒熱之治。知所適從矣。若口鼻吸受之伏氣。當考諸回血管。陽絡浮於脈外者。可刺之以泄其氣。陰絡沉於脈內者。
宜急攻之以殺其毒。觀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諸穴。其血色微紫病輕。深紫或黑病重。故當急刺以出其血。否則毒由總回管入心。不可施救。此其證也。雖然。其道有三。而氣血則一。斯乃陰陽至理。三才指歸。乾坤三索。化生萬類。不外乎此。然衛氣篇曰。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足征陰陽之變。雖聖賢亦莫測其機。即其不變者觀之。又豈可緣木以求魚。故謂畫圖拘例者泥矣。如浮為表脈。而裏虛者無不兼浮。沉為裏脈。而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每多沉緊。遲為陰寒。若熱邪壅結。隧道不利。脈反呈遲。數為陽熱。若脈來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於下。
逼陽於上。虛陽浮露之戴陽證也。脈數盛大。按之澀。而外有熱證者。此名中寒。乃寒凝血脈。外證熱而脈即數也。
是表可主裏。裏可主表。寒可察熱。熱可察寒。陰陽變化之機。活法存乎一心。似可不拘拘於成見矣。然不以規矩。
不能使人巧。若舍繩墨。又從何處化裁運用乎。則脈訣一書。尤當深思而索玩者也。故樂為之序。
光緒辛卯初秋。石林舊隱。葉霖子雨氏。書於研醫讀易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