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測疾兮死生。須詳脈兮有靈。今之為醫者。每斷人之死。而亦未嚐死。斷人之生。而亦未嚐生者何也。
特未於其脈細心詳究之耳。如果細心詳究。則死生之期。尚可斷之以年月日時。脈又何嚐無靈哉。
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為寸關所主。
謂候心脈。當於左寸。候肝脈。當於左關。候肺脈。當於右寸。候脾脈。當於右關也。
腎即兩尺分並。
五髒俱一。而腎獨有二。為牝藏也。居於下焦。故分候兩尺。雖有水火之別。然總之皆腎。雖分而實並也。
三部五髒易識。七診九候難明。
此承上文左右手寸關尺三部之中。而候心肝脾肺腎之五髒。此人所易曉也。至於七診九候。欲求其明之者。則亦難矣。試以三部五髒。七診九候言之。古之所謂三部五髒。七診九候。非今之所謂三部五髒。七診九候也。按內經三部九候篇雲。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三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又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岐伯又曰。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經言如此。是於九候之中。而複有七診之法也。今之所謂三部。非古之頭手足之三部。乃寸關尺之三部也。今之所謂七診。非古之所謂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之七診也。乃一定其心。存其神。二忌外意。無思慮。三均呼吸。定其氣。四輕指於皮膚之間。探其腑脈。五微重於肌肉之間。取其胃氣。六沉指於骨上。取其髒脈。七察病患脈之息。數往來。是為七診之法也。今之所謂九候。非古之所謂頭候天地人。
手候天地人。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乃寸取浮中沉。關取浮中沉。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要之古人診脈。不專於手之寸關尺部。凡頭麵手足之動脈。悉皆診之。然不得尊今而廢古。亦不得非古而是今。合古今之法而用之。斯過半矣。
晝夜循環。營衛須有定數。
今之為醫者。動言營衛。及問其營衛之所以行。則又茫然。如是而欲識病之表裏陰陽。蓋亦難矣。夫營者血也。陰也。衛者氣也。陽也。此人所共曉者也。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一日一夜。各五十周於身。世人每昧於衛行脈外之旨。
謂衛氣隨營氣而行於外。不知營自行營之道。衛自行衛之道。衛實不隨營氣而行也。試先以營氣之行言之。內經營氣篇。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至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
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
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至於衛氣之行。
則不然。衛出下焦。亦晝夜五十周於身。但於晝則行陽二十五。於夜則行陰二十五。自日出而陽隆之時。曰加房宿。蓋卯時也漏水下一刻。從足手太陽行起。水下二刻。行足手少陽。水下三刻。行足手陽明。水下四刻。行於陰分。水下五刻。複行足手太陽。水下六刻。複行足手少陽。水下七刻。複行足手陽明。水下八刻。則又複入陰分。如此周而複始。
至漏水下五十刻。人氣行於陽二十五周。日入而陰隆之時。曰加畢宿。蓋酉時也。方行入陰分。初從足少陰行起。次手少陰。次手太陰。次足厥陰。次足太陰。又複行足少陰。又複行手少陰。又複行手太陰。又複行足厥陰。又複行足太陰。
如此周而複始。至漏水下百刻。行陰亦二十五周。並晝行陽二十五周。亦共五十周於身。此衛氣之所以行也。至於衛氣之合歲月日時。星宿度分。漏水刻數。細觀衛氣行篇。伯高之語。自可見矣。奈後世之人。注圖立說。每以衛氣隨營氣而行者。是昧於營在脈中。衛在脈外之旨耳。不知經文所雲。衛在脈外者。非隨營氣而行於外也。乃晝行陽二十五周。
夜行陰二十五周之謂也。或難曰。經文中有營氣篇。是營中亦有氣矣。而子獨謂衛不入經隧之中。豈營中獨無氣歟。餘曰非也。經雲。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夫衛猶風也。營猶水也。營血行於經隧之中。固賴氣以行之。亦水由地中行也。夫江淮河漢之水。固賴風以行。而風豈專隨江淮河漢而行哉。且衛氣之不隨營氣而行。馬元台已詳言之矣。但於衛氣行篇。漏水下四刻八刻。以及二十四刻。入於陰分之句。誤釋以為入足少陰。俱引邪客篇雲。常以足少陰之分間。
行於五髒六腑。不知經文所謂足少陰分者。特於其地分一過之耳。非實行足少陰經也。若謂實行足少陰經。則晝已隨六腑而行於陽。夜又隨五髒而行於陰。是一晝夜間。他藏俱一行。而腎得再行矣。要之晝之所入。時於其陰分過之。夜之所入。實於其陰經行之。而邪客篇謂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髒六腑者。正以衛出下焦。下焦乃腎之地分耳。然衛氣行篇所雲。水下四刻。水下八刻。水下十二刻。水下十六刻。水下二十刻。水下二十四刻。皆曰人氣在陰分。不必專指腎經言也。惟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始可直指腎經言耳。然是說也。內經諸篇已詳言之。而後之學人。終不能了了於心目者。其故有三焉。一則秦越人著難經。謂營氣之行。常與衛相隨。大違經旨而立圖說。二則衛氣行篇中。漏水下百刻。
加於人氣之五十周。又人氣之五十周。加於日行之四十八舍。又日行之四十八舍。加於二十八宿。又二十八宿加於十二辰。以多加少。度數齟齬。非司天台難以悉其奇分。三則又以衛氣之行不等。夜行於陰也。固在乎陰。而晝行於陽也。
則又過乎陰。有此數端。是以營衛之說。千百年來。終然隱晦。餘因三思。惟欲暢明其旨。乃立三說。其一曰營氣行圖。
專以營氣之行。從中焦起自寅時。注於手太陰肺。次第行於髒腑。循環無已。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其次曰衝氣行圖。
如環相似。自水下一刻。至五十刻。行陽二十五周。自五十一刻至百刻。行陰二十五周。既不妨於夜行。又不妨於晝過。
其三則曰衛氣配周天圖。以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以人氣之五十周。配日行之舍。與十二辰二十八宿度數。如是者三庶乎千載以下。覽其圖。思其義。傳後之學人。不致有望洋之歎耳。但營衛之行。複有說焉。先賢皆以自寅時起於手太陰肺。遂以卯時注於手陽明大腸。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髒腑。如是周而複始。若然。是一晝夜間止得一周於身。又安所謂五十周於身也。況各髒腑經絡有長短不同。隻如手太陰肺經。自中府穴起。至少商穴。相去不遠。足太陽膀胱經。自目內起以至至陰穴。相去甚遙。若刻定一時行一經。則脈之行也。豈因某經之長短。而故緩急之歟。愚曰。皆不然也。
所謂營衛者。乃無形之陰陽。非有形之。血氣也若雲有形之血氣。隻如有人刖一手。或刖一足。血氣行至所刖之處。不能過乎他經。必斷絕而死。然亦未嚐見其死者。則知非有形之血氣明矣。不觀內經有衛氣行篇。複有營氣篇。二者皆用氣字。故知其為無形之陰陽也。夫既為無形之陰陽。則不必複拘脈行之尺寸。與經絡之短長。而又何妨以一時配一髒腑也。但以一時主一髒腑則可。以一時行一經絡則不可。
按營出中焦。自寅時起於手太陰肺。次第注於十二經隧之中。周而複始。一日一夜。如是五十周於身。漏水下百刻。
後圖以圈內為裏為髒。圈外為表為腑。於一周之中。三回入裏。三回達表。所謂一日一夜。五十營是也。至於衛氣亦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但不隨營氣而行。別有行法。亦具其圖於後。
營行表裏圖衛氣行合漏水刻數圖營衛周天度數圖男女長幼。大小各有殊形。
男女長幼。不必言。大小者。言人之肥瘦也。十九難雲。脈有順逆。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
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脈經曰。凡診脈。當視其人長短大小。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者。則為逆也。脈三部。大都欲等。至如小人婦人細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千金翼雲。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急。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
小兒四五歲者。脈自駛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千金翼之言如此。然亦不可執一而論也。予嚐讀難經。至男得女脈為不及。女得男脈為太過之句。竊有疑焉。何也。夫所謂男得女脈為不及者。謂男子尺脈反盛。此為水不勝火。其為不及也宜矣。至於女得男脈為太過。謂女子尺脈反弱也。尺脈弱而言太過。於理有未合。不知先賢所謂男得女脈為不及者。乃真陰不足也女得男脈為太過者。乃陽邪有餘也。若以尺弱之故。但用補陰之劑。則失之矣。餘嚐治一婦人。關前數大。關後微弱。內熱心煩。頭齒肩膊嚐疼。諸醫皆用補陰之劑。如四物沙參鱉甲青蒿銀柴之類。百劑罔效。後餘因思女得男脈為太過之句。為撰一方。用薄荷防風山梔。以抑其陽。生地丹皮當歸芍藥甘草。以扶其陰。數劑輒效。始信古人之言不誣也。若男子尺寸俱盛。女子尺寸俱弱。又不可一例論也。愚按千金翼之言。未可盡信。如雲人細而脈大。人苦而脈虛。性緩而脈急。人羸而脈大。以之為逆。則似之矣。至於人大而脈細。人樂而脈實。性急而脈緩。人壯而脈細。皆以為逆。則亦未必然矣。餘嚐診一貴人。形貌魁偉。其脈如絕。有小恙。其脈反大。豈可以形大脈細。而即為逆歟。至於快樂之人。頤養得宜。脈實有力。不必盡皆為虛也。又如性急之人。其脈和緩。當是壽征。人壯脈細。因所稟既清。肌肉豐濃。自脈道微小。千金翼拘於對待之法。以文害義。是以未可盡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