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腎髒歌(1 / 2)

腎髒對分之。膀胱其合宜。

四十二難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誌。血氣形誌論雲。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謂腎與膀胱為表裏也。

按陰陽應象大論雲。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誌為恐。恐傷腎。

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金匱真言論雲。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旺冬身屬水。位北定無欺。

陰陽應象大論雲。北方生寒。塞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

兩耳通為竅。

陰陽應象大論雲。腎主耳。又雲在竅為耳。

三附在斯。

古之言三焦者不一。其說或雲無狀有名。或雲有狀有名。諸論紛然。千載莫決。所謂無狀有名者。其說起於秦越人。所謂有狀有名者。其說起於三因方。不知三焦。原自有二。皆本之於內經。奈後之學人。執一不分。

隨成疑案。至以手少陽之三。混而為上中下之三焦。何其謬也。特未取內經諸篇。反複之耳。其一見於內經營衛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觀其如霧。如漚。如瀆。而且判之以上中下。則其為無狀有名可知矣。其二見於內經本藏篇曰。密理濃皮者。三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膀胱薄。疏腠理者。三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膀胱直。稀毫毛者。三膀胱結也。觀其與膀胱同其濃薄。同其緩急。同其直結。則其為有狀有名。又可知矣。要知營衛生會篇所雲。乃無狀有名之三焦。主營氣衛氣宗氣者也。本藏篇所雲。乃有狀有名之三。與手厥陰為表裏。配十二經絡者也。若雲手少陽之三。即上中下之三焦。則是五髒五腑。皆在手少陽之中矣。假令手少陽有病為熱。當治之以寒。俾十二經俱寒之可乎。又令手少陽有病為寒。當治之以熱。俾十二經俱熱之可乎。若雲自有手少陽引經之藥。不犯他經。則非上中下之三焦。不辨而自明矣。大抵無狀有名之焦字。無有月傍。當以平聲讀。有狀有名之字。從以月傍。當以去聲讀。或曰三既與手厥陰為表裏。而又曰附於腎者何也。以靈樞本藏篇有曰。腎合三膀胱。本輸篇亦曰。少陽屬腎。故訣曰。三附在斯也。戴起宗不玩本藏本輸二篇之旨。謂三非腎所附。而據改為二陰竅附。何其也。

按三十一難曰。三焦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雨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上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傍。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出。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