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孝之子

就這樣,吳起在魯國安心讀起書來,或許是學習成績不錯,曾老師對這位徒弟很是欣賞,不但傳授給他集兵家史家之大成之作《左氏春秋》,還介紹了一門親事給他,老婆是齊國的一名貴族女子,溫柔賢惠,很是不錯。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有個好老師,有個好妻子,還攀上了貴族親戚,擺脫了布衣身份,吳起似乎沒有啥好抱怨的,隻要等到學成之日當官發財,那就算是修成正果了。

可是好事多磨,偏偏在這時候,吳起家中發生了一件大事,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與名節。

原來,就在吳起在魯國留學的第二個年頭,他那位愛罵人的老娘,還沒等到吳起成為卿相後衣錦還鄉,就因思念愛子而一病不起,而一命嗚呼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吳起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數十年,未成卿相報親恩,老母已撒手而去,世界上最殘酷的事莫過於此。然而吳起聽到這個噩耗後,隻是仰天大哭三聲,然後擦幹眼淚,繼續讀書,好似什麼事兒都沒發生一般。

吳起的確是一個曆史的異類,在他的眼裏,父母親情固然重要,但人生理想更加重要。母親已經舍他而去,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深陷悲痛無法自拔,不如擦幹眼淚繼續前行。至親的離去,反而讓他更加體會到了生命的虛無與功名的不朽。總有一天,某個至陽至剛的國家將在他的手中奮然崛起,戰無必勝、攻無必克,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這一個離經叛道的逆徒可把咱們的曾老師給氣壞啦,他指著吳起的鼻子開罵道:“孺子,汝母卒,何不歸奔母喪!”

吳起低頭不說活。

“儒家規矩,父母過世,其子須歸家守孝三年,清心寡欲,素服齋戒,且不準為官!孺子知否!?”

吳起揚起孤傲的頭顱,咬牙道:“起曾有誓言在前,不為卿相,不入衛城,雖有母喪,亦不可奔也!”

曾老師鼻子都氣歪了:“劣徒忘本也!夫水無本則竭,木無本則折,人若無本,何為人類!自今日起,你再不是我曾參之徒了!滾!”

可憐的吳起,就這樣被逐出師門了,從此他的不孝之名,傳遍天下,為萬代所不齒。千年之後,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慈烏夜啼》中還寫道:“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看來在詩佛白文公的眼中,吳起竟連禽獸都不如。

我們最後解釋一下,曾子為何不顧師徒情份,定要趕走吳起呢?

原來,儒家以孝道傳世,曾子一家更是數一數二的大孝子,《新語》上就說:“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唐代皮日休也說:“曾參之孝感天地,動鬼神,自漢至隋不過乎。”儒家的重要經典《孝經》更是曾參所編。據傳曾子還孝順到有一次路過一個名叫“勝母”的巷子,因為厭惡這個名字,而寧可繞路多走。所以說,孝道乃是曾門儒家混飯吃的家夥,我們的曾老師又怎麼能容得下吳起這麼一位不孝之徒呢?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看得爽了賞個錢嘞!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