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小麥、大麥出苗後即被咬斷,斷口整齊,造成缺苗斷壟,是什麼害蟲危害的?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造成的,主要危害大麥、小麥種子及近地麵的根莖部,常造成缺苗斷壟。
螻蛄為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螻蛄科害蟲,大型、土棲。
觸角短於體長。前足開掘式。缺產卵器。俗名拉拉蛄、土狗。
全世界已知約50種。我國已知4種:華北螻蛄、非洲螻蛄、歐洲螻蛄和台灣螻蛄。螻蛄食性雜,除取食小麥及其禾穀類作物外,還廣泛取食薯類、豆類、麻類、棉花、煙草、甜菜、多種瓜菜及林果幼苗等,造成不同程度缺苗。其次,螻蛄的若蟲及成蟲,均有在地表下潛行打隧道習性,華北螻蛄活動時在地表麵留有10厘米長的隧道,在洞頂壅起一堆虛土,長在隧道上及洞口處的麥苗因根部懸空而失水枯死。
蠐螬為金龜子幼蟲的統稱,俗名地狗子、土蠶,是重要的地下害蟲。在中國,危害農作物的蠐螬種類近百種,主要有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大綠麗金龜等。成蟲橢圓或圓筒形,體色因種而異,有黑、棕、黃、綠、藍、赤等,多具光澤。觸角鰓葉狀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足3對。蠐螬體長因種類而異,一般長30~40毫米,乳白色,肥胖,常彎曲成馬蹄形(即蠐螬型)。頭部大而堅硬,紅褐或黃褐色。體表多皺紋,有細毛,胸足3對。尾部灰白色,光滑。發生遍及中國各地,大黑鰓金龜適應性廣,各地多有發生;暗黑鰓金龜主要分布在黃淮地區;銅綠麗金龜分布於華北、長江沿岸、陝、川等地;大綠麗金龜多分布在華南地區。蠐螬是雜食性害蟲,主要危害小麥、大麥、玉米等,也危害果樹和林木及其幼苗。大田作物受幼蟲及成蟲危害後,造成缺苗斷壟或植株發育不良,嚴重時造成毀滅性災害。
金針蟲又名叩頭蟲,屬鞘翅目叩頭蟲科。成蟲一般顏色較暗,體形細長或扁平,具有梳狀或鋸齒狀觸角。胸部下側有一個爪,受壓時可伸入胸腔。當叩頭蟲仰臥,若突然敲擊爪,叩頭蟲即會彈起,向後跳躍。幼蟲圓筒形,體表堅硬,蠟黃色或褐色,末端有2對附肢,體長13~20毫米。種類不同,幼蟲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內,蛹期大約為3周。金針蟲最喜取食小麥及其他禾穀類作物,並取食薯類、豆類、麻類、棉花、甜菜、煙草、瓜菜及林果幼苗。金針蟲成蟲出土後取食小麥葉片,受害葉片枯死呈不規則殘缺破損,一般危害不重。嚴重危害的是幼蟲期,小麥從播種到收獲均不斷遭受幼蟲危害。
其危害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取食小麥種子胚乳:種子播後吸水,胚乳膨脹,即遭幼蟲取食,造成種子發不了芽;二是取食麥苗幼根:小麥出苗後,取食麥苗須根及主根(種子根及次生根),使麥苗地上部枯死;三是取食分蘖節:當麥苗開始形成次生根及分蘖時,幼蟲取食小麥地下莖、莖基部,尤喜蛀食分蘖節,將分蘖節蛀成孔洞,小麥地上部枯死,造成死苗缺苗;四是小麥生長中後期,蛀食小麥地下根莖髓部,使麥株地上部失去水肥供應,田間出現青枯、白穗,導致減產。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地下害蟲幼蟲都生活在土壤裏,尤以雜草叢生、耕作粗放的地區發生重而多。因此應采用一係列農業技術措施,如精耕細作、輪作倒茬、深耕深翻、適時中耕除草、合理灌水以及將各種有機肥充分腐熟發酵等,可壓低蟲口密度,減輕危害。
②藥劑防治:小麥地下害蟲的藥劑防治以拌種和處理土壤為最有效的措施。
47.小麥葉片出現黃色小斑點,逐漸發黃,麥穗零星發黑,麥粒不飽滿,嚴重時麥穗枯白,甚至整株枯死,是什麼害蟲危害的?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麥蚜造成的危害。在我國,危害麥類作物的蚜蟲,主要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禾縊管蚜、麥無網長管蚜等4種,均屬同翅目蚜科,別名膩蟲。麥長管蚜前期集中在葉正麵或背麵,後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使葉片出現黃斑或全部枯黃,受害株生長緩慢,分蘖減少,千粒重下降,籽粒秕瘦或不能結實,對產量影響較大,常減產40%以上,是麥類作物重要害蟲,也是麥蚜中的優勢種。麥二叉蚜常在麥類葉片正麵、背麵或基部葉鞘內外吸食汁液,導致麥苗黃枯或不能拔節,嚴重時麥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響產量,此外還可傳播小麥黃矮病及大麥黃矮病。
麥蚜有多型現象,一般全周期蚜蟲有5~6型,即幹母、幹雌、有翅與無翅胎生雌蚜、雌性蚜和雄性蚜。雄、雌性蚜交配後產卵越冬,以無翅和有翅胎生雌蚜發生數量最大,出現曆期最長,是主要危害蚜型。
(1)麥長管蚜無翅孤雌蚜體長3.1毫米,寬1.4毫米,長卵形,草綠色至橙紅色,頭部略顯灰色,腹側具灰綠色斑。
尾片色淺。腹部第6~8節及腹麵具橫網紋,無緣瘤。額瘤顯著外傾。觸角細長,全長不及體長,第3節基部具1~4個次生感覺圈。喙粗大,超過中足基節。端節圓錐形,是基寬的1.8倍。腹管長圓筒形,長為體長的1/4,在端部有網紋十幾行。尾片長圓錐形,長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有翅孤雌蚜體長3.0毫米,橢圓形,綠色,觸角黑色,第3節有8~12個感覺圈排成一行。喙不達中足基節。腹管長圓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橫行網紋,尾片長圓錐狀,有8~9根毛。
前翅中脈分叉。
(2)麥二叉蚜無翅孤雌蚜體長2.0毫米,卵圓形,淡綠色,背中線深綠色,腹管淺綠色,頂端黑色。額瘤較中額瘤高。
觸角6節,全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喙端節粗短,長為基寬的1.6倍。腹管長圓筒形,尾片長圓錐形,長為基寬的1.5倍,有長毛5~6根。有翅孤雌蚜體長1.5毫米,長卵形,綠色,背中線深綠色。頭、胸黑色,腹部色淺。觸角黑色,共6節,全長超過體長的一半,觸角第3節具4~10個小圓形次生感覺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脈二叉狀。
(3)禾縊管蚜暗綠色,體末端紅褐色,無翅蚜複眼黑色,腹管短筒,黑色。觸角短於體長,腹管短不過腹末,額瘤不明顯。有翅型前翅中脈3分叉。
【防治方法】
①調整作物布局:在西北地區,麥二叉蚜和黃矮病發生流行區,如甘肅冬春麥混種區,縮減冬麥麵積,擴種春播小麥,從而可削弱麥蚜和黃矮病的寄主作物鏈,使之不能遞增,是控製蚜、病發生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南方禾縊管蚜發生嚴重的地區,減少秋玉米的播種麵積,切斷其中間寄主植物,蚜源相應減少,可減輕禾縊管蚜的發生危害。在華北地區,推行冬麥與油菜、綠肥間作,對保護利用麥蚜天敵資源,控製蚜害有較好的效果。另外,要適時集中播種,冬麥適當晚播,春麥適時早播。
②控製和改變麥田適蚜環境:針對麥蚜要求的生態環境,改良生產條件,加強栽培管理是提高作物產量,控製麥蚜發生危害的重要途徑。幹旱、瘠薄、稀植的麥田利於麥二叉蚜發生。因此,在黃矮病流行區,提高栽培水平,改旱地為水地,深翻,增施氮肥,合理密植,可較好地控製麥二叉蚜和黃矮病。
清除田間雜草與自生麥苗,可減少麥蚜的適生地和越夏寄主。
冬麥適期晚播,與旱地麥田冬前冬後鎮壓,可壓低越冬蟲源,鎮壓還可保墒護根,有利小麥生長。
③選用抗耐品種:利用抗性品種是防治麥蚜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的措施。對麥長管蚜抗性表現較好的品種(係)有山前麥、清山821、6613、魯麥23等;對麥蚜混合種群表現出較好抗性的有小白冬麥、煙7578-125等品種(係),複壯澤惠30、鄭州761、中蘇68和洛川1978-3等品種(係)對黃矮病具有一定抗性。由於目前抗蚜、耐病品種仍處在篩選鑒定過程中,離生產應用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應大力加強這方麵的工作,早日拿出抗性穩定、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應用於生產。
④生物防治:減少或改進施藥方法,避免殺傷麥田天敵。
麥蚜天敵資源非常豐富,保護利用好麥蚜的自然天敵,不僅可以較好地控製麥蚜危害,而且對春作田及後茬作物田的害蟲也能起到一定控製作用。充分利用瓢蟲、食蚜蠅、草蛉、蚜繭蜂等天敵,必要時可人工繁殖釋放或助遷天敵,使其有效地控製蚜蟲。保護麥蚜天敵,除改善繁衍場所與條件外,特別要改進施藥技術,應用對天敵安全的選擇性藥劑,減少用藥次數和數量,保護天敵免受傷害。當天敵與麥蚜比大於1:20時,天敵控製麥蚜效果較好,不必進行化學防治;當益害蟲比在1:150以上,但此時天敵呈明顯上升趨勢,也可不用藥防治。當防治適期遇風雨天氣時,可推遲或不進行化學防治。
⑤藥劑防治:藥劑防治是突擊控製蚜害的有效措施。當麥蚜發生數量大,危害嚴重,僅農業和生物防治不能控製其危害時,則需要使用化學農藥防治。
48.麥葉出現白斑,繼而變黃,受害嚴重時不能抽穗,麥株枯幹而死,是什麼害蟲危害的?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麥蜘蛛造成的危害,在我國發生的主要有2種:麥圓蜘蛛和麥長腿蜘蛛。麥圓蜘蛛屬蛛形綱蜱蟎目葉爪蟎科;麥長腿蜘蛛屬蛛形綱蜱蟎目葉蟎科。麥蜘蛛主要危害小麥,還能危害大麥、燕麥、豌豆等多種作物和雜草。2種麥蜘蛛的寄主有所不同。麥蜘蛛春秋兩季均能危害,春季危害重。
(1)麥圓蜘蛛
成蟲:雌蟲卵圓形,體長0.6~0.98毫米,體寬0.43~0.65毫米。體黑褐色,疏生白色毛,體背有橫刻紋8條。體背後部有隆起的肛門。足4對,第1對最長,第4對次之,第2~3對幾乎等長。足和肛門周圍紅色。
卵:橢圓形,長0.2毫米,寬0.1~0.14毫米。初產暗紅色,後變淡紅色,上有五角形網紋。
幼蟎和若蟲:初孵幼蟎(幼蟲期)足3對,等長,體軀、口器及足均為紅褐色,取食後變為暗綠色。幼蟎蛻皮後進入若蟲期,足增為4對,體色、體形與成蟲大致相似。末齡若蟲體長0.51毫米,深紅色,足長並向下彎曲。
(2)麥長腿蜘蛛
成蟲:雌蟲體葫蘆狀,紡錘形,黑褐色,體長0.6毫米,寬約0.45毫米。體背有不太明顯的指紋狀斑,背部剛毛短,共13對。足4對,紅或橙黃色,均細長,第1對足特別發達,長度超過第2~3對的2倍。氣門器端部囊形,多室。
卵:卵有兩型,形狀不同。越夏卵(滯育卵)圓柱形,橙紅色,直徑0.18毫米,卵殼表麵覆白色蠟質,頂部蓋有白色蠟質物,形似草帽狀。頂端麵並有放射狀條紋。非越夏卵星球形,紅色,直徑0.15毫米,表麵有縱列隆起條紋數十條。
幼蟎和若蟲:幼蟎體圓形,長寬均約0.15毫米,足3對。
初孵時為鮮紅色,取食後變為黑褐色。若蟲期足4對,體較長。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綜合各地經驗,破壞麥長腿蜘蛛的發生條件,便可控製其危害,主要措施有:深耕、除草、增施肥料、輪作,有條件地區提倡旱改水,變旱田兩年三熟為稻麥兩熟製,或結合冬春灌水,震動麥株,消滅蟲體等。
(2)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的方法:種子處理、噴霧、毒土均可。
49.小麥出現大量的秕粒、空殼,而且有害蟲潛伏在穎殼內,是什麼害蟲危害的?
【發生與危害】這是小麥吸漿蟲造成的危害。在我國,已知的吸漿蟲有麥紅吸漿蟲和麥黃吸漿蟲2種,均屬雙翅目瘦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