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麥類病害2(1 / 3)

27.小麥拔節後至成株期,葉片產生淺褐色、橢圓形至梭形病斑,病斑多具黃色暈圈,中間枯黃色,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蠕孢葉斑病、蠕孢根腐病。這兩種病害屬世界性病害,我國各冬麥區或春麥區均有發生,春麥區流行頻率高,是小麥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階段性病害,從幼苗到抽穗結實期均有發生。幼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起葉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莖基腐、葉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葉斑發生最普遍,危害最重。

(1)芽腐、苗枯發病重的種子不能發芽或剛萌芽就變褐腐爛不能出土。發病輕的可萌發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發病,多在冬前死掉或產生弱苗。

(2)根腐、莖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莖或幼根上出現褐色病變、局部組織腐爛或壞死,地下莖基近分蘖節處出現褐色病斑,近地麵的葉鞘產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毫米*(1~3)毫米,一般不深達莖節內部。病苗發黃、矮小、稀疏、葉直立。成株期下部1~2葉的葉尖枯焦1~2厘米,根部發育不良,次生根少,種子根莖基表麵具褐點,可深達內部,病部腐死,嚴重時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變腐爛、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後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

(3)葉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麵葉片上產生很多橢圓形、淺褐色至褐色小斑。拔節後至成株期顯症,產生典型的淺褐色、橢圓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厘米*(0.5~1)厘米,周圍多具黃色暈圈,病斑中間枯黃色,外圍淡褐色,病情發展快時,病斑融合形成大斑,導致葉片部分或全葉幹枯。此外,有些品種葉片上可產生橢圓形深褐色小斑,長約1厘米。

(4)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穎殼或穗軸產生褐色病變,病斑多時大部分穎殼或穗軸變褐,嚴重時半穗或全穗枯死。菌絲侵染種子後,胚部變為深褐色,種子秕瘦。

【防治方法】該病係全生育期病害,穗期葉斑和穗腐是防治的關鍵。千方百計減少田間菌源,降低病菌積累速度,保護成株功能葉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①農業防治:提倡輪作,以減少土壤中菌量。秋翻滅茬,加強夏秋兩季田間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殘體分解。選用無病種子,適時適量播種,提高播種質量,減輕苗期發病。

②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

③選用抗(耐)病品種:冬小麥抗(耐)病品種有豫麥21號、鄭州8915、西農88號、西農881、秦麥12號、西農1376。

④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28.小麥植株黃化萎縮,劍葉和穗部畸形,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霜黴病,又名黃化萎縮病。典型症狀是植株黃化萎縮,劍葉和穗部畸形。但在小麥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條件下症狀表現有所不同。

(1)苗期症狀在江蘇,一般2月下旬~3月初麥苗返青起即開始表現症狀。病株葉色淡綠,並有輕微條紋狀花葉。

(2)拔節後症狀病株顯著矮化,葉色淡綠,並有較明顯的黃白色條紋或斑紋,病葉稍有增厚,重病株常在抽穗前死亡或不抽穗。

(3)穗期症狀特點是形成各種“瘋頂症”。例如,病株劍葉特別寬、長、厚,葉麵發皺並彎曲下垂,穗莖曲屈或彎成弓狀。穗形大或小,花不實,有時基部小穗軸長,呈分枝穗狀,下部小穗的穎殼長成綠色小葉片。

在同等肥力條件下病株莖稈常較健株粗壯。病株莖稈表麵覆有較厚的白霜狀蠟質層。病穗黃熟延遲,在健穗黃熟後仍保持綠色。在較瘦瘠的土壤上,病株表現細弱矮小,穗頭小如煙蒂,但也有龍頭狀扭曲現象。

在田間診斷時應注意小麥霜黴病與病毒病相區別。容易與病毒病相混的是植株矮化,葉片褪綠並有條紋花葉等症狀。

但小麥霜黴病的龍頭狀畸形穗以及葉片寬、長、厚、卷、扭、皺等特點,在麥類病毒病中是少見的。

【防治方法】

①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穀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

②健全排灌係統,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發現病株及時拔除。

③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29.小麥葉片上病斑融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病毒引起的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又稱小麥黃花葉病。該病在冬小麥上發生嚴重。染病後小麥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返青期才出現症狀,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病斑融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漸變黃、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縮,根係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常年發病地區選用繁6、8165、80、86、西鳳、寧豐、濟南13、偃師9號、陝農7895、西育8號等優良抗病品種。

②輪作倒茬,與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麥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冬麥適時遲播,避開傳毒介體的最適侵染時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③加強管理,避免通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

30.小麥葉片染病,形成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炭疽病。該病主要危害葉鞘和葉片。

(1)葉鞘染病麥株基部葉鞘先發病,初為褐色病變,產生1~2厘米長的橢圓形病斑,邊緣暗褐色,中間灰褐色,後沿葉脈縱向擴展成長條形褐斑,病部以上葉片發黃枯死。

(2)葉片染病病葉上形成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後期病部連成一片,導致葉片早枯。

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

(3)莖稈染病病斑梭形、褐色。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炭疽病的小麥品種。

②與非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

③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或深翻。

④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田間噴霧防治為主。

31.小麥株形鬆散、矮縮,穗短而小,有縮脖現象,成熟期明顯推遲,籽粒秕瘦,葉片出現花葉症狀,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病毒引起的小麥土傳花葉病。小麥土傳花葉病一般隻危害冬小麥,但感病小麥冬前一般不表現症狀,要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最先在未展開的心葉上出現褪綠的短線條狀斑,隨著病情發展,條斑彼此融合成不規則的淡黃色短線條狀斑駁,整個葉片出現花葉症狀。

病株株形鬆散、矮縮,穗短而小,有縮脖現象,成熟期明顯推遲,籽粒秕瘦。該病症狀與小麥梭條斑花葉病相近,需鏡檢病毒粒體或用血清學方法區分。目前,通過推廣抗病品種,此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控製。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如四川的繁6、綿陽19,山東的6596-33,石家莊的小紅麥等。

②與豆科、薯類、花生等進行2年以上輪作;調節播種期。

③加強肥水管理,施用的農家肥要充分腐熟,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

④提倡高畦或起壟種植,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

⑤零星發病區采用土壤滅菌法或用40~60℃高溫處理15厘米深土壤數分鍾,防止擴散。

32.小麥病部初現針尖大小的深綠色小斑點,逐漸擴展為半透明水漬狀條斑,後變深褐色,病斑上常出現小顆粒狀物,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細菌引起的小麥細菌性條斑病。

該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莖稈、穎片和籽粒。病部初現針尖大小的深綠色小斑點,逐漸擴展為半透明水漬狀條斑,後變深褐色,病部常出現小顆粒狀菌膿。褐色條斑出現在葉片上,故稱為細菌性條斑病。病斑出現在穎殼上的稱黑穎。該病分布在北京、山東、新疆、西藏等地。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

②適時播種,冬麥不宜過早。春麥要選用生長期適中或偏長的品種,采用配方施肥技術。

③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為主。小麥種子用1%生石灰水在30℃條件下浸種24小時,晾幹後播種。也可用40%拌種雙粉劑按種子量的0.2%拌種。浸種後再用藥劑拌種,防治效果更好。

33.小麥病株初生淺綠色水漬狀病斑,病斑上布滿灰白色鬆軟黴層,後產生大量黑褐色的菌核,病部組織爛腐、病葉極易破碎,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雪腐病,又稱灰色雪腐病。該病主要危害小麥幼苗的根、葉鞘和葉片,一般易發生在有雪覆蓋或雪剛剛融化的麥田。病株初生淺綠色水漬狀病斑,病斑上布滿灰白色鬆軟黴層,後產生大量黑褐色的菌核。病部組織爛腐,病葉極易破碎。此病新疆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

①輪作或與玉米、胡麻、瓜類等作物倒茬。這裏的輪作不是寄主作物和非寄主作物的輪作,而是冬小麥與春小麥的輪作。將冬小麥改為春小麥,可避開冬季積雪這個發病有利條件,而且好的春小麥品種產量並不低於冬小麥。豆類作物可降低土壤中菌核的存活力,因此,倒茬尤其是與豆類作物倒茬有很好的減少菌源的效果。

②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宜澆水後播種。播種不能過早也不能過遲,注意適期播種。冬灌時間不宜過遲,以防積雪後土壤濕度過大。積雪融化後要及時做好開溝排水和春耙工作。收獲後深翻。

③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為主。

34.小麥病葉、全穗或整株枯死,表麵有白色菌絲層,有時病部出現微細的黑色粒點,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雪黴葉枯病,又稱小麥雪腐葉枯病、紅色雪腐病,從小麥發芽期至成熟前均可發病,產生芽腐、苗枯、鞘腐、葉枯、穗腐等症狀,其中葉枯和鞘腐最重要。

(1)芽腐和苗枯種子萌發後,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爛變色,胚很少、很短,胚芽鞘上產生條形至長圓形黑褐色斑,嚴重時爛腐,產生白色菌絲。病株基部的葉鞘變褐壞死,且向葉片基部發展,導致整葉變褐或變黃枯死。病苗生長衰弱,根係不發達或短,苗矮,第1~2葉短縮,發病重時整株呈水漬狀變褐腐爛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麵產生白色菌絲。

(2)基腐和鞘腐拔節後抽穗前發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節的葉鞘褐變腐爛,葉鞘枯死後由深褐色變淺至枯黃色,與葉鞘相連的葉片也染病或迅速變褐枯死。鞘腐多從上部葉鞘與葉片相連處始發,後向葉片基部及葉鞘中下部發展,病葉鞘變為枯黃色或黃褐色,變色部無明顯邊緣,濕度大時,產生稀疏的紅色黴狀物。上部葉鞘染病後可使旗葉和下一葉枯死。

(3)葉枯成株葉片染病,初呈水漬狀,後擴展為橢圓形至近圓形大斑。發生在葉緣的多呈半圓形,大小1~4厘米,多為2~3厘米,邊緣灰綠色,中間汙褐色,呈浸潤性地向四周擴展,形成不大明顯的數層輪紋,病斑上可見磚紅色黴狀物。

濕度大時病斑邊緣出現白色菌絲層,有時病部出現微細的黑色粒點,即病菌子囊殼。後期多數病葉枯死。

(4)穗腐個別小穗或少數小穗發病,穎殼上產生水漬狀黑褐色斑塊,病斑上有紅色黴層,小穗軸變褐腐爛,個別穗頸腐爛褐變,嚴重時全穗或局部變黃枯死,病粒易皺縮褐變,表麵產生汙白色菌絲。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子,如鄭州3號、花培28、小偃6號、周麥10號、阿勃、西農88、西農881、豐產3號、秦麥12號等較抗病。由無病種子田留種。

②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對分蘖性強的矮稈品種尤其要注意控製播種量。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適當控製追肥。冬季灌足水,春季盡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③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田間噴霧防治為主。

35.小麥植株基部的葉鞘和莖稈發生典型的眼狀病斑,病斑初為淺黃色,具褐色邊緣,後中間變為黑色,上生黑色蟲糞狀物,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眼斑病,又稱莖裂病。該病主要危害距地麵15~20厘米處的植株基部的葉鞘和莖稈,病部產生典型的眼狀病斑,病斑初為淺黃色,具褐色邊緣,後中間變為黑色,長約4厘米,上生黑色蟲糞狀物。

病情嚴重時病斑常穿透葉鞘,擴展到莖稈上,嚴重時形成白穗或莖稈折斷。

【防治方法】

①與非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

②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和耕翻土地,促進病殘體迅速分解。

③適當密植,避免早播。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④選用耐病品種。

⑤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田間噴霧防治為主。

36.小麥穗部穎殼開始有深褐色斑點,後變為枯白色並擴展到整個穎殼,其上長滿菌絲和小黑點,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穎枯病。該病主要危害小麥未成熟穗部和莖稈,也危害葉片和葉鞘。

(1)穗部染病先在頂端或上部小穗上發生,穎殼上開始有深褐色斑點,後變為枯白色並擴展到整個穎殼,其上長滿菌絲和小黑點(分生孢子器)。

(2)莖節染病病斑褐色,病菌能侵入導管並將其堵塞,使節部畸變、扭曲,上部莖稈折斷而死。

(3)葉片染病初為長梭形淡褐色小斑,後擴大成不規則形大斑,邊緣有淡黃暈圈,中央灰白色,其上密生小黑點,劍葉被害後扭曲枯死。

(4)葉鞘染病發病後葉鞘變黃,葉片早枯。

【防治方法】

①選用無病種子。穎枯病病田小麥不可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