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清除病殘體,麥收後深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壓低越夏、越冬菌源。實行2年以上輪作。春麥適時早播。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植株抗病力。
③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37.在大麥未展開的心葉上出現褐色的壞死條斑,葉片僵直,略向上卷,植株矮縮,株形鬆散,分蘖減少,根係發育不良,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此症狀是一種病毒引起的大麥黃花葉病。病毒由土壤中帶毒的多黏菌以休眠孢子在病株殘體中越冬、越夏,也是秋季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又以遊動孢子進行再次侵染。麥苗分蘖初期,在未展開的心葉上出現褐色的壞死條斑,葉片僵直,略向上卷,植株矮縮,株形鬆散,分蘖減少,根係發育不良。發病嚴重的病株不能抽穗,有的雖能抽穗,但穗頸短、穗小,空秕粒多。
本病一般在大麥(元麥)播種後1~2個月開始發病,3月上中旬返青拔節期,田間症狀更加明顯,4月上旬開始,隨著氣溫上升,田間症狀逐漸隱退。重病田塊麥苗高矮不齊,病株發黃矮縮,下部葉片出現壞死條斑。本病毒隻能侵害大麥、元麥,不能侵染小麥。
【防治方法】防治本病必須采用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抗病品種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
①選用適應本地的抗病高產良種。
②適時播種,避過多黏菌侵染和傳帶病毒的高峰期。
③進行水旱輪作,大麥、小麥輪作,可減輕發病程度。
④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早施臘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開深溝降低地下水位,對防止病害的傳播有重要作用。
⑤無病區禁止從病區調種。
38.大麥下部葉片初始有淡黃色小斑,後顯現網狀的褐色條紋,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此症狀是由真菌引起的大麥網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子囊殼在種子及病株殘體上越冬。播種後病菌即侵入幼苗,引起發病。以後病部又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靠風雨傳播,引起再次侵染。本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有時也可蔓延至葉鞘。病害自下部葉片逐漸向上發展。初始小斑淡黃色,以後變為淺褐色斑點,最後變為暗褐色。因病斑色澤深淺不一,顯現網狀的褐色條紋,故稱網斑病。病斑多時可合並成斷續長條狀。
在低溫高濕、日照少的情況下易發病與流行,一般4月至5月中旬盛發。嚴重時葉片枯死,不能抽穗或穗子很小。遲播發病重。品種間感病程度差異較大,應注意選擇。
【防治方法】
①在無病田選留種子,實行種子消毒(方法同“麥類黑穗病”的防治)。
②適時播種,實行輪作,深耕土壤,深埋病株殘體,做好開溝排水工作,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③藥劑防治:選用表中一種藥劑進行噴霧防治。
39.大麥葉片基部到葉尖連成條紋狀黃白色的病斑,以後病斑變褐色,產生黑色黴層,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此症狀是由真菌引起的大麥條紋病。初夏,病菌的分生孢子隨風飛落到正在揚花的健穗上,隨即萌發為菌絲侵入麥粒內越冬。第2年播種後,種子萌發時菌絲侵入幼芽。隨著麥子的生長,病菌不斷擴展蔓延,依次侵害新生的嫩葉。當所有葉片均感染病害後,最後病菌逐漸侵入穗部並產生危害。發病時,開始在麥苗的第1~2片幼葉上出現淡黃的斑點或短小條紋,隨著葉片的長大,病斑逐漸擴展。至分蘖期,症狀更加明顯,從葉片基部到葉尖連成條紋狀黃白色的病斑,後變褐色,最後在病斑上產生黑色黴層(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片逐漸破裂幹枯。受害的植株,往往早期枯死或生長矮小,嚴重時形成畸形,甚至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籽粒也不飽滿。
大麥抽穗時,如遇高溫高濕,病菌就大量萌發,侵入種子,帶菌種子就多;播種後,土溫低,濕度大,種子發芽慢,幼苗出土遲,生長發育不良,病菌容易侵入;生長期在氣溫高、濕度大以及施氮肥過多,麥株生長嫩弱、抗病力差等情況下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①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機肥),並注意氮、磷、鉀肥的配合使用,有利於提高土溫,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
②做好開溝排水工作,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土溫,促使麥苗早發。
③藥劑防治。
40.在小麥生育中後期,發生局部或大部分倒伏,造成大幅度減產,是什麼原因?
【發生與危害】造成小麥倒伏的原因很多,一是氣候因素,在小麥灌漿末期,由於長期陰雨,伴隨陣風或大風,可使小麥大麵積發生倒伏。二是栽培措施不當,如播量過大,返青起身期過量追肥澆水導致基部節間拉長,特別是第1節間莖稈中糖分積累減少,莖壁變薄,減弱了抗倒能力。生產上凡是在5月下旬小麥穗部重量增加,澆了水的高產田,土壤鬆軟,遇風後均會發生不同程度倒伏。三是品種間對倒伏能力有一定差異。
【防治方法】防止小麥倒伏,主要通過農業措施來實現。
①選用抗倒伏的小麥品種:高產麥區以選用抗逆性強、綜合性狀好的品種為主,如豫麥18號、溫麥4號、冀麥38號、晉麥49號、皖麥26號、皖麥28號、淄農033號,魯麥22號、魯麥23號,華麥8號,川麥24號、川麥25號,綿陽25號、綿陽26號、蓉麥1號、川農麥1號、蜀萬41號、貴豐1號、西農881號、西農1376號、新冬18號、新冬19號、新冬20號等。
春麥區可選用晉麥13號、墾紅13號、墾九5號、龍麥23號,雲龍1號、隴春15號、寧春21號、寧春22號、隴春8139、定豐3號等春小麥抗倒伏品種。各高產品種搭配比例協調,做到布局合理,力爭災害年份不減產,風調雨順年份更高產。
②播種前種子每畝用40%矮壯素75毫升或30克原粉兌水後均勻拌種,晾幹後播種。也可用多效唑100~300毫克/千克噴灑在麥種上,晾幹後播種。
③實施精量勻播,建立豐產的合理群體結構。如河南種植大穗型品種,每畝播量為5~6千克。多穗型品種,如豫麥18,每畝播量為6~7千克,並大力推廣寬窄行種植,堅持精量勻播。這對不同小麥品種形成較合理的群體結構,對預防倒伏、提高產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④科學運籌肥水,高產麥田一定要及時澆好冬水、拔節水、灌漿水,一般不澆返青水和麥黃水。春季返青起身期以控為主,控製肥水,到小麥倒2葉露尖、開始拔節時再澆水,酌情追肥。千方百計縮短基部節間長度,第1節間長4.5~5.7厘米、第2節間長7.6~8.5厘米的較抗倒伏。後期如需澆水,一定要根據天氣預報,掌握風雨前不澆、有風雨停澆的原則,科學運籌肥水。
⑤防病治蟲,推廣化學調控:對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蚜蟲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一旦達到防治指標,及時噴藥,增加小麥抗逆力和抗倒伏能力。必要時在小麥起身期拔節前噴灑15%多效唑粉劑,每畝用藥50~60克,兌水40~50千克,可有效控製旺長,縮短基部節間。也可在冬小麥返青起身期使用20%壯豐安乳劑小麥專用型,每畝用30~40毫升,兌水25~30千克均勻噴施。春小麥於3~4葉期,每畝用壯豐安30~40毫升,兌水25~30千克葉麵噴施。可定向控製基部1~3節間伸長,但不影響穗下節間,使小麥稈強壁厚,有效抗倒,增產8%~13%。此外,也可於小麥分蘖後期、拔節前期噴灑千分之三矮壯素(CCC),每畝噴灑藥液80~100千克,對小麥生長發育有明顯抑製作用,第1~2節節間變短,麥株矮化,莖稈變粗,根係發育粗壯,能有效地防止小麥倒伏,增產10%以上。此外,縮節安、力克麥噴得、天威葉麵肥、地爾金等都有一定的防止倒伏的效果。
41.在冬季或早春小麥心葉死亡,其餘部分仍能生長,嚴重時小麥葉片、葉尖呈水燙一樣硬脆,後青枯或青枯成藍綠色,莖稈、幼穗皺縮死亡,是什麼原因?
【發生與危害】這種症狀是小麥凍害。造成小麥凍害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不利的氣象條件。1993年11月中旬突然出現強烈降溫天氣,日均溫由15日的7℃,突然下降到17日的-2℃,且持續降溫至24日,其中4天日均氣溫-5℃以下。
冬小麥在沒有經過抗寒鍛煉的情況下較正常年份提早10多天進入越冬階段,從生理上看未經過糖分的積累和細胞脫水過程,導致小麥發生嚴重凍傷。這一年12月20日~1994年2月10日整整50天沒有下雨,再加上氣溫高、蒸發量大,大多數麥田幹土層厚達3~4厘米,進入3月仍未下雨,旱情不斷加劇,加速了小麥凍傷程度。二是生產上栽培的品種抗寒性差,是發生凍害的內因。京郊在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了第6次品種更新換代,形成了以京411為主,京冬6號、京冬8號為輔的配套體係。1992年又推出長豐10、品9、農大92等一係列矮稈大穗品種。這些品種除京411外,其他品種產量水平較高,但抗寒性較差。京411較抗寒,死莖率5.3%,京冬6號、京冬8號死莖率在10%~20%之間。三是栽培管理不當。播種過深或過淺對小麥出苗及出苗後的抗寒力影響很大,京郊正常播種深度為3~5厘米,1993年死苗率為5.6%,播種深度小於3厘米的地塊死苗率為22.9%,播種深度大於6厘米的地塊死苗率為18.3%。
小麥春季凍害分早春凍害和晚霜凍害兩種類型。生產上後者發生較多,且受害重。晚霜凍害是晚霜引發的突然降溫,對小麥形成低溫傷害。尤其是暖冬年份,播種偏早、播量偏大的春性品種,受害重。北方的小麥凍害,主要發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其危害程度與降溫幅度、持續時間、降溫陡度有關。降溫幅度和徒度大,低溫持續時間長,受害重。生產上出現霜凍分平流霜凍、輻射霜凍、混合霜凍3種。平流霜凍是指北方冷空氣入侵後,引起劇烈降溫,對地勢高、風坡麵小麥危害重。輻射霜凍是在晴天無風的夜間,地麵輻射強烈時,近地表急劇降溫時產生的。它對低窪、河穀、盆地的小麥危害重。混合霜凍是在天空中有濃雲密霧或含水量較大情況下,因地表散失熱量反射,減少地麵熱散失,當天氣轉晴後,夜間地表溫度突然下降,易形成混合霜凍。這種霜凍侵襲範圍廣、發生次數多,危害嚴重。
從小麥來說,進入拔節期後,抗寒性明顯下降。突然降溫後麥株體溫下降到0℃以下時,細胞間隙的水首先結冰。如溫度繼續降低,細胞內也開始結冰,造成細胞脫水凝固而死。
上海1991年12月27日以後驟降大雪,溫度降至-7.7℃,使小麥、油菜產生了不同程度凍害。1月7~8日施用氮、磷、鉀複混肥料的凍害輕。
【防治方法】
①注意選用適合當地的抗寒小麥品種:春麥區可選用寧春24號、遼春10號、蒙麥30號等;冬麥區可選用冀麥38號、冀麥40號、冀麥41號,晉麥51號、晉麥52號、晉麥53號、皖麥27號、皖麥25號、魯麥22號、魯麥23號、魯麥21號,冀麥38號、冀麥40號、冀麥41號、豫麥38號、蜀萬41號、貴豐1號、勁鬆49號、滇麥19號、渭麥8號、新冬18號、新冬19號、溫麥6號、華麥8號等。
②提高播種質量,播種深度掌握在3~5厘米之間。
③適時澆好小麥凍水:
一要看溫度:日均溫3~10℃時開始澆。過早,因氣溫高蒸發量大,待冬小麥越冬時失墒過多,失去澆凍水的作用;過晚或氣溫低於3℃以下時,會造成地溫下降,田間積水或結冰,引起凍害死苗。
二要看墒情:當沙土地土壤濕度低於60%、壤土地低於70%、黏土地低於80%時,要適時澆水。當土壤濕度高於上述指標,墒情好的地塊可不澆或緩澆。
三要看苗情:麥苗長勢好,底墒足或稍旺的田塊,可適當晚澆或不澆,防止群體過旺、過大。對播種稍晚的晚茬冬小麥,因冬前生長時間短,葉、根較少,苗小且弱,分蘖少或無,為爭取有效積溫促進麥苗生長發育,隻要底墒尚好,也可不澆,但要及時鋤地保墒,促根壯苗增蘖。
四要適量:澆水量不宜過大。一般當天澆完,地麵無積水即可,使土壤持水量達到80%。
④早春補水:當早春幹土層厚度大於3厘米時,要及時補水,改善土壤墒情,減輕凍害,降低死苗率。
培育冬前壯苗,冬春鎮壓。在返青期每畝用200毫克/千克濃度的多效唑噴施;在拔節至孕穗期,晚霜來臨前澆水或葉麵噴水,可提高近地麵葉片溫度。在霜凍即將出現的夜晚熏煙,以減少地麵輻射散熱,提高近地麵和葉麵溫度,防止發生霜凍。
小麥受凍後采取補救措施,及時加強水肥管理。對葉片受凍、幼穗沒有受凍的麥田,應搶早澆水,防止幼穗脫水死亡。
幼穗已受凍麥田,應追速效氮肥,每畝追施硝酸銨10~13千克或碳酸氫銨20~30千克,並結合澆水、中耕鬆土,促使受凍麥苗盡快恢複生長。
⑤冬小麥、春小麥提倡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新技術。小麥覆膜前,需精細整地,前茬收獲後盡早旋耕,消除根茬,隨後深耕,達到地平、土細、墒好。每畝施有機肥4000~4500千克、尿素20~25千克、磷肥40~60千克,以上三肥配合,隨耕一次墊底。用小四輪拖拉機牽引機械覆膜,最好選用厚0.005毫米、1.4米寬幅的超強膜。然後穴播,穴距10厘米,每穴8~10粒,每畝3.3萬穴,基本苗25萬~30萬株,播種深度為4~5厘米,播量為8~10千克。采用小麥地膜覆蓋是現階段最具潛力的小麥抗旱保溫大幅增產的高新技術。
⑥提倡施用迦姆豐收植物增產調節劑和多功能高效液肥———萬家寶及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方法參見“小麥幹熱風害”。
42.小麥從頂端到基部失水後青枯變白或葉片卷縮萎凋,穎殼變為白色或灰白色,籽粒幹癟,是什麼原因?
【發生與危害】這種症狀是不利的天氣造成小麥幹熱風害。在小麥灌漿至成熟階段,遇有高溫、幹旱和強風力是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此階段,遇有2~5天的氣溫高於32℃,相對濕度低於30%,風速每秒大於2~3米的天氣時,小麥蒸發量大,體內水分失衡,籽粒灌漿受抑或不能灌漿,造成小麥提早枯熟。如淮北冬麥區小麥在正常情況下,上午、下午各有1次開花高峰。受幹熱風影響後,上午開花量減至15.4%,下午占32.3%,夜間達52.3%。這是因為白天氣溫高,相對濕度低於41%,植株體內水分蒸騰量大,根部吸收的水分不能滿足上午、下午開花形成兩個高峰的需要,隻好轉向夜間。除此而外,受幹熱風影響,與正常年份相比灌漿期縮短5天,灌漿高峰提早3天,灌漿量減少6克。由於地上部水分大量蒸發,根係老化,水分供應跟不上,葉片生活力衰退,養分轉移受阻,造成葉片晝卷夜開或晝夜卷縮不展開,直至青枯而死,收獲期提早7~10天。此外,試驗表明,春小麥中,高中稈品種比短稈的抗幹熱風能力強、長芒一般比無芒或頂芒品種抗幹熱風能力強、穗下莖長的品種較穗下莖短的品種抗逆性強。至於蠟質茸毛多的品種,在幹旱生態環境中是抗旱品種,但在灌溉條件下,則不抗幹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