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麥類病害2(3 / 3)

【防治方法】

①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增施有機肥和磷肥,適當控製氮肥用量,合理施肥不僅能保證供給植株所需養分,而且對改良土壤結構、蓄水保墒、抗旱防禦幹熱風起著很大作用。

②加深耕作層,熟化土壤,使根係深紮,增強抗幹熱風的能力。

③在幹熱風經常出現的麥區,應注意選擇抗逆性強的早熟品種。冬小麥如西農88號、鄭州941、豫麥18-64、豫麥39、豫麥37、豫麥12、陝農7859、西安8號、宛7107、冀麥40號、晉麥49號、晉麥51號、晉麥52號、皖麥25號等品種抗幹熱風。春小麥如紅芒、晉2148、晉5001、臨麥30號、龍輻麥7號、定豐3號等品種抗幹熱風。

④抗旱劑拌種。每畝用抗旱劑1號50克溶於1~1.5千克水中拌12.5千克麥種。也可用萬家寶30克,加水3000克拌20千克麥種,拌勻後晾幹播種。

⑤適時早播,培育壯苗,促小麥早抽穗。適時澆好灌漿水、麥黃水,補充蒸騰掉的水分,使小麥早成熟。

⑥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揚花期,噴灑6%~10%的草木灰浸提液1~2次,每畝噴配好的草木灰液50~60千克;孕穗至灌漿期噴灑磷酸二氫鉀,每畝用量為150~220克,兌水50~60千克,也可噴灑抗旱劑1號,每畝用量為50克,先兌少量水,待充分溶解後再加水50~60千克;拔節至穗期也可噴灑增產菌,每畝50毫升,兌水50~60千克。

⑦在中後期適時澆水可減輕受害。做到以水調肥,改善麥田小氣候,延長灌漿時間,減輕幹熱風危害。

⑧於小麥拔節至灌漿期噴灑迦姆豐收液肥1000倍液或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噴灑2次,可提高小麥抗旱、抗幹熱風能力。此外,於小麥苗期、返青拔節期、灌漿期各噴1次小麥豐產王500倍液,可提高抗幹熱風能力。

⑨在小麥開花至灌漿期噴灑0.05%阿斯匹林水溶液(加少許粘著劑)1~2次,可有效地防止幹熱風引起的早衰,增產10%~20%。

43.小麥的葉片變紅、發紫,植株矮小,是什麼原因?

【發生與危害】這種症狀的出現,主要是生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元素。小麥缺素症有很多種,主要有以下幾種:

(1)缺氮型黃苗主要表現植株矮小細弱,分蘖少,葉片窄小直立,葉色淡黃綠,老葉葉尖幹枯,逐步發展為基部葉片枯黃,莖有時呈淡紫色,穗形短小,千粒重低。一般播種過早、沙性土壤、基肥不足易缺氮。

(2)失磷型紅苗葉片暗綠,帶紫紅色,無光澤,植株細小,分蘖少,次生根極少,莖基部呈紫色。前期生長停滯,出現縮苗。冬前返青期葉尖紫紅色,抽穗成熟延遲。穗小粒少,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低。

分蘖期缺磷,幼苗在3葉期後,開始顯出缺磷症狀。一般植株長相瘦弱,葉片紫紅色,葉鞘上呈條狀紫紅色,長勢慢,分蘖少。當土壤中不缺氮而嚴重缺磷時,葉色暗綠,植株不分蘖,根係生長不良。小麥返青後,葉片和葉鞘仍表現紫紅色,多無春季分蘖,新生根生長慢而少,爛根現象不斷擴展。

拔節期缺磷,除苗期主要的缺磷症狀更為明顯外,下層葉片逐漸變成淺黃色,從葉尖和葉邊漸漸枯萎。植株內的幼穗分化發育不良,新生根少,尤其是根毛壞死、爛根現象嚴重起來。

抽穗開花期缺磷,一般表現植株矮小外,隨著穗部生長發育,葉層從下層開始,從葉尖和邊緣漸次枯萎引起花粉不育與胚珠不孕,增加退化小花數,小穗數和粒數減少,籽實不飽滿,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時,有些不能抽穗或出現假“早熟現象”和瘦秕的死穗。有機質含量少、基肥不足的土壤易缺磷。

(3)缺鉀初期全部葉片呈藍綠色,葉質柔弱,並卷曲,以後老葉的尖端及邊緣變黃,變成棕色以致枯死,整個葉片像燒焦的樣子,莖稈細小而柔弱,易發生倒伏,易出現缺鉀型黃苗。主要表現在下部葉片首先出現黃色斑點,從老葉尖端開始,然後沿著葉脈向內延伸,黃斑與健部分界明顯,嚴重時老葉尖端和葉緣焦黃或全葉呈燒焦狀,莖稈細弱,根係發育不良,易早衰。一般紅壤土、黃壤土很易缺鉀,現發現華北平原麥田也出現了缺鉀情況,尤其是沙壤土較明顯。

(4)缺鋅型黃苗主要表現在葉的全部顏色減退,葉尖停止生長,葉片失綠,節間縮短,植株矮化叢生。一般中性、微堿性土壤易缺鋅。

(5)缺錳型黃苗主要表現為葉片柔軟下披,新葉葉脈間條紋狀失綠,由黃綠到黃色,葉仍為綠色;有時葉片呈淺綠色,黃色的條紋擴大成褐色的斑點,葉尖出現焦枯。一般石灰性土壤,尤其是質地輕、有機質含量少、通透性良好的土壤易缺錳。

(6)缺鉬型黃苗主要表現為葉片失綠黃化,先從老葉的葉尖開始向葉邊緣發展,再由葉緣向內擴散,先是斑點,然後連成線和片,嚴重者黃化部分變褐,最後死亡。一般中性和石灰性土壤,尤其是質地較輕的沙性土有效鉬含量低。

(7)缺硼分蘖不正常,嚴重時不能抽穗,即使抽出麥穗,也不開花結實。堿性較大的石灰性土壤土易缺硼。

(8)缺鈣植株生長點及葉尖端易死亡,幼葉不易展開,幼苗死亡率高,葉片呈灰色,已長出葉子也常現失綠現象。在腐殖質多的土壤上常常表現缺鈣。

(9)缺銅頂葉呈淺綠色,老葉多彎曲,葉片失綠變灰,嚴重時葉片死亡。

(10)缺鎂植株生長緩慢,葉緣部分有時葉脈間部分發黃,老葉則發生顯著的黃綠色斑塊,邊緣枯腐。在富鉀土壤中,鉀和鎂之間存在拮抗作用,隨著大量鉀肥的施入,土壤中Mg/K比值的變化將引起鎂的缺乏。

(11)缺鐵葉色黃綠,並發生一些小型幹枯的斑點,較幼小的葉中葉脈間形成缺綠的條紋或整個葉片發白,老葉則常早枯。一般通氣良好的石灰性土壤容易出現缺鐵。

(12)缺硫小麥缺硫植株常常變黃,葉脈之間尤甚,但老葉往往保持綠色。植株矮小,成熟延遲。

冬小麥植株地上部分不同元素濃度隨生育期變化,磷、鉀濃度呈直線下降的趨勢;鐵、鎂、鋅濃度則呈上升的趨勢;錳、銅、鈣、鈉的濃度較穩定。冬小麥生長前期,各營養元素向地上部運輸能力順序為:磷、鉀、鐵>鎂、鋅、銅>鈣、鐵、錳>鈉;成熟期向籽粒轉移和再分配能力的順序為:氮、磷>鎂、鋅、銅>錳>鐵>鈣>鈉,其中鉀主要滯留在莖稈和葉鞘中。

【防治方法】不同的缺素症狀,原因不同,防止的措施也不同,應對症采取補救辦法:

①防止缺氮:首先,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酵素菌漚製的堆肥;其次,各地根據土壤普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施配製的小麥專用肥。應急時,每畝追施人糞尿700~1000千克或硫酸銨15~20千克,可噴施1.5%~2%的尿素水溶液2~3次,每次間隔7~10天;也可每畝用尿素1.5~2千克或硫酸銨4~5千克拌10千克麥種,隨拌隨種,要求幹拌,不要用碳酸氫銨或氯化銨。

②防止缺磷:每畝追施普鈣30~50千克,也可噴施2~3次1%~2%普鈣澄清液或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③防止缺鉀:每畝追施硫酸鉀或氯化鉀7~10千克或草木灰200千克,也可噴施2~3次1%的硫酸鉀或氯化鉀或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④防止缺鋅:每畝追施硫酸鋅1千克或0.2%的硫酸鋅溶液噴施2~3次,也可用硫酸鋅40~60克拌種。

⑤防止缺錳:每畝追施硫酸錳1千克或0.1%的硫酸錳溶液葉麵噴施2~3次,也可用硫酸錳40~80克拌種。

⑥防止缺鉬:可噴施0.05%的鉬酸銨溶液1~2次,間隔7~10天,也可每畝用鉬酸銨20~30克拌種。

⑦防止缺硼:用0.1%~0.2%硼砂溶液進行葉麵噴肥,每7~10天1次,連噴2~3次。

⑦小麥施肥從模糊逐漸走向精準,盡可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我國肥料利用率僅為30%~40%,較美國等先進國家60%的標準低20%左右。分析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原因:一是施用有機肥和無機肥比例不平衡;二是化肥中所含氮、磷、鉀3種元素不平衡;三是肥料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不平衡。

如何有效地調節上述不平衡,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施用葉麵肥是有效的途徑。這種方法與常規的根係供應養分相比,通過葉片直接吸收養分是一種見效快、效率高的施肥方式,而且可防止養分在土壤中被固定,尤其是微量元素。小麥對微量元素需要量雖然不大,但絕不能缺少,對微量元素來說,葉麵噴施利用率要比土壤施用高很多。生產上提倡施用迦姆豐收液肥,拌種時用250~500倍液噴灑麥種或在3葉期後用1500倍液噴在麥苗上(冬小麥應在土地封凍前10~15天噴施),拔節至灌漿期噴灑1000倍液2次;也可選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包頭市綠寶肥業有限公司),拌種用微肥200克拌麥種20千克,也可用100克兌水浸麥種20千克或用50克兌水20~30千克於孕穗期噴施,都確有實效。

44.小麥苗期黴爛,成苗率低,分蘖延遲且少,根係不發達,苗小葉黃,是什麼原因?

【發生與危害】這種症狀主要是土壤水分過多引起的小麥濕害。造成濕害的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冬春陰雨連綿,日照時數不足,田間濕度大,地溫低,土壤含水量長期處於飽和狀態。雨水過多造成耕作層含水量過高,耕作層水分飽和,氧氣缺乏,根係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而且土壤中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產生還原性有毒物質毒害根係,根係生長不良,根量減少。這時植株體內的氮素代謝下降,功能葉葉片內氮素含量明顯減少,造成植株苗小葉黃或僵苗。二是地下水位高,特別是距河流湖泊較近的麥田或低窪麥田,地下水位都高,對麥苗的根係下紮造成危害,嚴重時幾乎沒有次生根。苗期受漬,雖然越冬期能緩慢生長,但到返青時,造成苗小葉少、色黃、僵苗,單株莖蘖和總苗數也較正常少,而且分蘖素質較低,造成最終成穗數偏低。三是三溝不配套,排灌設施差,明水排不出去,暗水不能下滲,造成濕害發生。四是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澆麥或稱水田麥,沒能實行連片種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種植,造成麥田明水排不出去,積水久後成災,出現嚴重青枯死苗。

【防治方法】

①及時清理深溝大渠,完善田間一套溝,排明水降暗漬,千方百計減少耕作層滯水是防止小麥濕害的主攻目標。對長期失修的深溝大渠要進行淤泥的疏通,做到田水進溝暢通無阻。與此同時搞好“三溝”配套,旱地麥或水田麥都必須開好廂溝、圍溝、腰溝,做到溝溝相連,條條貫通,雨停田幹,明不受漬,暗不受害,提倡水澆麥大麵積連片種植。

②增施肥料:對濕害較重的麥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節孕穗肥,以肥促苗。冬季多增施熱性有機肥,如渣草肥、豬糞、牛糞、草木灰、溝雜肥、人糞尿等。化肥多施磷、鉀肥,利於根係發育、壯稈,減少受害。

③除草鬆土,散濕提溫,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根係發育,增加分蘖,培育壯苗,加快苗情轉化,力爭小麥增穗、增粒而增產。

④護葉防病:鏽病、赤黴病、白粉病發生後及時噴藥防治,此外,可噴施802助壯素、植物抗逆增產劑、迦姆豐收液肥、惠滿豐、促豐寶、萬家寶等,也可用“植物動力2003”10毫升兌水10千克,7~10天1次,連續噴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50克兌水20~30千克噴施,效果好。

45.小麥收獲期,麥粒在穗上發芽,是什麼原因?

【發生與危害】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乃至全國其他各冬小麥、春小麥栽培區,麥熟期與雨季吻合,經常遇有連陰雨或潮濕天氣,造成穗上發芽。其原因:一是小麥成熟時的環境條件影響;二是受穗部形態如穎殼形態、穗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長短等遺傳因素影響:休眠期短的品種易在穗上發芽;小麥種子籽粒胚乳對刺激麥粒合成琢澱粉酶活性的GA3反應敏感的品種易在穗上發芽;凡小麥穎殼中含有發芽抑製物少的品種易在穗上發芽,反之則抗穗上發芽;麥穗籽粒吸水速率受麥穗結構影響,吸水快的品種,穗上發芽嚴重;莖稈堅韌,穗子稀疏,無毛等有助於抗穗上發芽;此外,小花開放狀態、穗子蠟質程度、芒長、粒色、穎片堅韌度、穗子密度對穗上發芽具有修飾作用。綜上所述,籽粒低的琢澱粉酶活性、小的籽粒吸水速率、低的GA3含量及穎殼中的發芽抑製物是小麥抗生理發芽性的主要機理。種子休眠性僅是影響發芽因素之一,最終受內部生理生化特性製約。籽粒的吸水特性及琢澱粉酶活性直接影響穗上發芽性。品種的形態結構對穗上發芽抗性起修飾作用。許多研究者認為,穗上發芽抗性存在顯著的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效應。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穗上發芽或早熟、適應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

②適期播種,使小麥成熟期盡量躲過當地的雨季,必要時在雨季到來之前噴灑“穗得安”,可有效地防止穗上發芽。

③小麥成熟後馬上組織人力、機械搶收、搶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