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埋怨是人生的泥潭(1 / 2)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埋怨的經曆,比如:上班遲到了,你埋怨家人叫醒太晚了,公交車開的有點慢了;別人不理解你時,你會埋怨對方太不善解人意了,心胸不夠開闊了。我們遇到這類問題時,總是會成為埋怨者,好像對方應該被埋怨似的。

事實上,在埋怨別人時,你的內心深處已經默認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無能為力,你把事情的成功寄托在環境和別人的身上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你的心情就會變得很壞,你會認為上天對你不公平,你越是埋怨,心情越壞。心情越壞,工作就會越不順利,生活也會得不到改善。直到生命結束時,你總結了一句話,“我的命運太不好了。”

埋怨就像魔鬼一樣控製著人們,致使人們不能成功。而那些心裏充滿怨恨的人,是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自己認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滿。它是人心理中的一種偏激傾向,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嚴重製約著人和事物的發展速度。

埋怨太多的人,隻能吃“老本”,造成不思進取,裹足不前。埋怨是成功的墳墓,是人生的泥潭。要明白,埋怨毫無益處,隻是給帶來不好的結果。

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說有一個樵夫,總覺得自己需辛苦工作才能有收入,心理不平衡。有一天,他越想越氣,便在吃中飯時對著妻子大大的埋怨一番,弄得妻子的心情也不好,並遷怒到正在廚房裏做菜的女兒,女兒也很火,盛怒之下,煮飯時不小心,多放了一匙鹽,樵夫吃了更火了!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夠悲慘,居然連頓好飯也沒得吃。

於是,飯後他氣衝衝地回到山上去砍柴,一邊砍,一邊氣急地對其他樵夫訴說著自己那“倒黴的人生”,他越講越氣!砍柴時一個不小心,斧頭脫手飛了出去,打中了一個路人,那路人不是別人,就是鄰國王子,他遊行時路經這裏。鄰國國王氣得派兵大舉進攻,一場戰爭就此爆發。

一場戰爭,居然間接的因為一頓充滿埋怨聲的午餐。可見,埋怨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不幸。

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時,第一反應就是埋怨。人們的大腦可以一邊思想,一邊指揮肢體行為,這就是所謂的“一心二用”,然而又有誰試過?假如你嚐試同時思考兩個問題,你就會發現,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後隻能擇其一,一個人絕對不可能同時思考兩個問題,這就是說,我們的精力是有限製的。當你的思維被埋怨盤居的時候,你是不可能有任何積極思考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滿腦子想著怎樣去見你的客戶,你這一刻是不可能有一絲怨意的。你若已經確立了工作是為了未來的觀念,你就會發覺,任何埋怨、牢騷隻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而已,我們的環境也會因為牢騷而變得越來越差。那麼,下次再遇到挫折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可能我們已經有了答案。

我們應該讓自己快樂。我們受到的不公待遇,大多數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我們首先尋找自身的不足,我們堅信未來是美好的,我們也應知道未來是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可以為自己找到很多快樂的理由,工作順利的情緒基礎,就會心情愉悅。

世界上的確存在著多數的不公平,這也是客觀存在,沒有矛盾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問題是當你的能力不足以消除這些不公的時候,你是沉迷於對這些不公的埋怨中,還是努力提高自己影響社會的能力?事實告訴我們:隻有從改變自己開始,才能改變社會。一隻螞蟻無法搬動一塊石頭,大象卻能夠輕而易舉起,你想搬起那塊石頭嗎?那就先做從螞蟻變大象的事,等變成了大象再來搬石頭吧。

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再埋怨了。其實,你可以這樣想:下崗了,你可以另謀出路,說不定在另一個單位會更成功呢!病了,你得鍛煉來改善身體狀況,或者你平時就得注意身體健康了!埋怨,隻能讓你精神更加痛苦,生活更加窘迫。也會因此錯失身邊更多機會。

約翰·富勒的父親是路易安納州黑人佃戶,家中有7個兄弟姐妹。他從5歲時就開始工作了,9歲時會趕騾子。這些一點也不令人稀奇,因為佃農的孩子大多在年幼時就必須工作,對於貧窮,他們都認為這是自己的命。

富勒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母親,她始終相信一家人應該過著快樂且衣食無憂的生活。她常和兒子談到自己的夢想。

“我們不應該這麼窮,”她經常這樣說,“不要說貧窮是上帝的旨帝。我們很窮,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為爸爸從來不想追求富裕的生活,家中每個人都心無大誌。”

“沒有一個人想要追求財富”,這句話深深刻在了富勒的心裏,也正是這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一心想躋身富人之列,於是他開始努力追求財富。他認為推銷東西是最快的致富捷徑,並且選擇挨家挨戶推銷肥皂。12年後,他得知供貨的公司即將被拍賣,底價是15萬美金。談判的結果,他用積蓄的2.5萬美金作為訂金,答應在10天內籌足尾款12.5萬美金。而且在合約中規定,如果過了時間沒有補齊尾款,將沒收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