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自卑是人生最大的仇敵(1 / 2)

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的周圍,時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在事業上缺乏進取心,無所作為,也不求有所作為,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天生不如人”,“我能有這個樣子就不錯了”,等等;還有的人因為生理上、智力上的缺陷,對生活和前途感到渺茫,意誌消沉,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甚至沮喪地輕生……

這些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一種消極的精神狀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心理原因,他們都有同一種自卑“精神”病。在他們的心理和精神上,自卑感就像細菌一樣,時刻都在侵害、威脅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使得他們常常處於抑鬱、消沉、淒冷、無聊的情緒當中;使得他們在生活麵前,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抬不起頭,挺不直胸,邁不出步子。顯而易見,要使這些人得到思想和精神的解放,勇敢地麵對現實,走向生活,關鍵的問題是要在心靈中鏟除自卑賴以滋生的溫床,不要被自卑絆住了自己前進的步伐。

一個自卑的人,時常輕視自己,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並因此而苦惱。具有自卑心理的人表現為孤立、離群、抑製自信心和沒有榮譽感,使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甚至受到周圍人的輕視、嘲笑或侮辱。在心理學中,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現為對自我能力的評價偏低,因而使人憂鬱、悲觀、孤僻,總覺得自己不如人,總感到別人瞧不起自己。對於自卑者,他們事事回避,處處退縮,不敢拋頭露麵,害怕當眾出醜。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能夠導致一個人頹廢落伍,產生心理扭曲。

1951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自卑,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後來他放棄了這個假說。1953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並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96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因為太自卑,而是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

可以看出,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由此可見,自卑是束縛個人發展的一條繩索,是人生最大的仇敵。我們隻有相信自己,正視自己,才能讓自己慢慢走向成功。

1870年,維也納一個商人家裏出生了一個叫阿德勒的男孩。由於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看到哥哥健康活潑,使他自慚形穢,童年生活讓他感到自卑、不幸。成年後,經過努力研究,他認為:“由於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麵,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後來阿德勒在這方麵的學說使他名聲大噪,最終確立了他的“個人心理學”。曆史上,眾多的傑才、偉人都曾與命運抗爭過,最終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無論是偉人也好,普通人也罷,人們生活在這大千世界,隻有地域、文化、種族的不同,而沒有誰優誰劣,誰好誰壞之分。人們的心理過程、心理潛力大致都是一樣的,有些人能成為音樂家、畫家、科學家等等,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智力取向,機遇和自身努力不一樣,即便你成不了什麼家,你某方麵的智力可能會有獨特於別人的優勢。事實上,即使一個人在器官上沒有缺陷,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這樣或那樣不如別人。但這種自卑並非就是壞事,這種自卑感,往往會促使你優於他人,追趕他人,這也是阿德勒所說的“補償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今後的行為趨向。從另一角度來講,假如人人都有自卑心理,那麼你的自卑隻是和別人的程度不同而已,或許你的“弱勢”在別人眼裏並不算什麼,那你自己為何要把它無限放大呢,要知道自卑是人生最大的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