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不要得罪小人,學會遠離小人(1 / 3)

君子曆來是鬥不過小人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隻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麵,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一句話,君子謀事,小人謀人。所以,就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寧可得罪君子,千萬別惹小人”,但這也的確是一種提防小人的辦法。當我們遭遇小人時,我們也應該學會盡量不得罪小人,遠離小人,因為我們是很難鬥過小人的。

不要得罪小人

說起小人,人們往往表現出一種無奈。孔子在總結自己從政失敗的原因時,就將它歸結於小人的陷害,因此他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即使是像諸葛亮這樣的先哲,對小人也沒什麼良方,他對君主的進言無非也是:“親賢臣,遠小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也曾受到小人的謠言攻擊,當時巴金先生的態度斬釘截鐵:“我唯一的態度就是不理!”

其實,這也不失為一種保身之道。我們都知道和珅是曆史中的一個小人,之所以有那麼多人猛拍他的馬屁,就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稍有不適,有你好受的,這種人就是領導肚子裏的蛔蟲,會在最適當的時候幫你言上兩句好話,也許是說上幾句壞話,那可就夠你受的了,得罪不得,所以你可以和領導頂嘴,但得和這種小人滿麵堆笑。因為小人是得罪不起的。小人特別善於琢磨別人,並敢於為極小的恩怨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一旦被小人盯上,那會很麻煩的。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一個喜歡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與小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周圍的小人始終眼睛牢牢地盯著我們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隨時準備多撈一份,並會不惜一切代價準備用各種手段來算計別人,令人防不勝防。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務必多留幾個心眼。但即使你比他強大,也最好不要與其發生正麵衝突。仇視小人和與小人做正麵鬥爭,足以顯示出你的正義,但這不是保身之道。在實際生活中,你的正義在與小人鬥爭時會顯得不切實際。因為你的正義,公然暴露了這些小人的無恥和不義。再壞的人也不願意被別人認為自己“很壞”。結果是,小人身在暗處,天天琢磨你,想法設法打擊你,破壞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用各種手段要把你打倒,絕不會輕易罷手。你所有的理想、事業和一切努力可能因此付諸東流,而得不償失。所以不要得罪小人。麵對小人時,最好的辦法是滿臉笑容,尊重他,糊塗了事。

或許我們可以從唐朝名將郭子儀的故事中受到啟發。“安史之亂”平定後,功高權重的郭子儀並不居功自傲,為防小人嫉妒,他非常小心謹慎。一次,郭子儀正在生病,盧杞前來拜訪。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命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後堂去,他獨自等待。盧杞走後,姬妾侍女們又回到了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探望你的病情,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盧杞來為什麼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位盧杞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一定會忍不住發笑的,那麼他一定會忌恨在心,如果將來此人掌權,我們的家庭就要遭殃了。”郭子儀不愧有識人之明,他看清了盧杞的陰險麵目,雖然位極將相,也不敢得罪他。後來,盧杞當了宰相,極盡報複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過他的人統統除掉,唯獨對郭子儀還比較尊重。中國曆史上的著名經濟學家楊炎,大書法家顏真卿就是死於此人之手。

其實,曆史上的許多名臣都是以不得罪權貴為前提的。“欒武子恤民愛士,人心所歸,故雖有弑君之惡,而國中不以為非,戴其德也”《東國列國誌》第六十一回。不僅東周,欒武子幾乎是所有史書異口同聲,眾所稱頌的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為果如此嗎?據史載,晉靈公荒淫暴虐,厚斂於民,廣興土木,好為遊樂,寵任屠岸賈——岸賈阿諛取悅,言無不納,百姓怨苦。趙盾、土會等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靈公全然不聽。那麼,欒武子幹什麼去了?不曾聽他進諫一言,卻與大奸臣屠岸賈打的火熱——深相交納,屠岸賈諂言挑唆,欒武子受岸賈之囑,含糊其辭,不肯為趙氏分辨,至使趙氏遭滅門之災,單單保全了一個未出世的嬰兒。隻是到了三卻被誅,兔死狐悲,自身感到危險了,他才囚厲公,獻鴆酒殺之。欒武子身上哪有點忠臣諍臣的影子,之所以留下如此好的口碑,隻是因為他的行為符合了官僚階級的行為準則,得到大多數官僚的一致好評罷了。其實,這種行為準則也可以說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