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任何時候,都有善於鑽營、巴結奉承而受到重用的“能臣”。在世事複雜多變,險象環生,危機四伏,封建社會的宦海官場中,更是難有寧日。如何在官場中長盛不衰,左右逢源,洞悉人情世故、對官場裏的“貓膩兒”極精通的《厚黑學》給你開出的妙方是:“小心使用權力,不得罪大人物。”在戰國時期,以“變法”而名垂青史的商鞅,因為犯了此待人處世厚黑之大忌,所以在功成之後被五馬分屍了。
因為商鞅是戰國時期的衛國人,姓公孫氏、所以叫衛鞅或公孫鞅。他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任中庶子,幫助公叔座掌管公族事務。
商鞅的才華很出重公叔座很欣賞,便建議魏惠王用商鞅為相,但魏惠王瞧不起商鞅,便沒有答應;公叔座多次向魏王建議,魏王最終也沒有起用商鞅。公叔座死後,失去了靠山的商鞅便投奔到了秦國。寵臣景監薦舉商鞅給秦孝公,秦孝通過公多次同商鞅長談,發現商鞅是個難得的治國奇才,便“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秦孝公之所以看重商鞅,是因為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認為封建生產關係已經登上政治舞台,社會正處於新興的封建製取代奴隸製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正好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秦孝公是一位奮發有為的君主,商鞅便向他提出的一整套富國強兵的辦法,也正好符合他的願望。
商鞅便出了富國強兵之道變法,內容是:廢除井田製,從法律上確認封建土地所有製,“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正因為商鞅特別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墾荒以擴大耕地麵積;建立按農、按戰功授予官爵的新體製,以便確立封建等級製度;廢除奴隸製的分封製,普遍來實行法治,主張刑無等級。
因為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都是促使社會發展的進步措施,所以受到許多守舊“巨室”大家的反對。變法之初,專程趕到國都來“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甚至太子還帶頭犯法。為了使變法順利實施,商鞅毫不留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變法實行十年之後,秦國便國富兵強,鄉邑大治,最後秦孝公成了戰國霸主。
然而,正當商鞅在秦國功勳卓著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心情感到孤寂和迷惘,他自己也弄不懂。於是,商鞅便去請教一個名叫趙良的隱士。他對趙良說,秦國原本和戎狄相似,我通過移風易俗加以改除,讓人們父子有序,男女有別。這鹹陽都城,也由我一手建造,如今冀闕高聳,宮室成區。我的功勞能不能趕上從前的百裏奚呢?百裏奚是秦穆公時的名臣,現在商鞅和百裏奚比,當然頗有一點委屈的情緒。誰知趙良卻直率地說:
“百裏奚一得到信任,就勸秦穆公請蹇叔出來做國相,自己甘當副手;你卻大權獨攬,從來沒有推薦過賢人。百裏奚在位六七年,三次平定了晉國的內亂,又幫他們立了新君,天下人無不折服,老百姓安居樂業;而你呢,犯了輕罪,反而要用重罰,簡,直把人民當成了奴隸。百裏奚出門從不乘車,熱天連個傘蓋也不:打,很隨便地和大家交談,根本不要大隊警衛保護;而你每次出外都是車馬幾十輛,衛兵一大群,前呼後擁,老百姓嚇得唯恐躲j閃不及。你的身邊還得跟著無數的貼身保鏢,沒有這些,你敢挪動半步嗎?百裏奚死後,全國百姓無不落淚,就好像死了親生父I親一樣,小孩子不再歌唱,春米的也不再喊著號子幹活,這是人們自覺自願地敬重他;你卻一味殺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被你割了鼻子。一旦主公去世,我擔心有不少人要起來收拾你,你還指望做秦國的第二個百裏奚,豈非可笑?為你著想,不如及早交出商、於之地,退隱山野,說不定還能終老林泉。你的滅亡很可能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