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導,要想辦好事,就要會用人。而要用好人,首先應給人一些好處和利益。古今中外,用人而不給予利益是很少見到的。人生在世,任何一個人的進取精神和事業心,都是與某種利益有著密切的關聯,或為立功,或為立言,或為財利,或為子孫之業,或為精神上的快樂。否則,人們就不會有任何的進取心。所以,做領導的就不應該太小氣,否則別人也不會為你賣命地苦幹。
做領導不要太吝嗇
自古以來,“主將之法”在於攬英雄之心,首先考慮的就是人才的利益要求。在《三略》中就有:“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用人的方法,就是按功行責,有大功者封以爵位,以示其尊,以成其名;並給予財物以供養他,以濟其生,以濟其家。隻有這樣才能使能人誌士無後顧之憂,無叛逆之心。
此外,在我國兵書中總結道:“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也就是說,尊崇有才能的人,那麼智謀雙全之士就會投奔於你;俸祿優厚,忠義之士就會死命報效。所以,在對待真正的能人賢才時,不要吝惜自己的錢財,應該封賞有助之士,但不要有意拖延,以免錯過最佳時機。這樣做就會使上下團結,勁往一處使而辦成大事。
相反,如果不考慮賢才能人的利益要求,而一味地讓他們奉獻,則必然人心渙散,就會有背離之心,而無效命之恩。這猶如隻要馬兒跑,卻不給馬兒草料一樣。從某種程度來講,誌士仁人對於利益並不過分要求,大多是為處尊位、揚其名。但是,不過分要求利益,並非不要利益。聰明才智的人所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有時候他們的一個策略、一次謀劃,足以頂得上千軍萬馬。所以,做領導應該尊之以爵,以顯其名,贍之以利,以對其功,這是用人的基本法則。
縱觀曆史,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韓信攻下齊國,就想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可是,劉邦起初不想封,但是為了讓韓信為他打江山,他不得不封。最後,劉邦借助韓信的軍事才能建立了大漢王朝。
三國後期,曹**後,曹丕代漢立魏。此時,劉備的下屬官員,也勸劉備稱帝重整旗鼓恢複漢室。但劉備覺得不妥,堅辭不從其說。最終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劉備則欣然同意。而諸葛亮主要的說辭就是許多將士從劉備轉戰南北,不辭辛苦,目的就在於建功之後能立業,有尺寸之封。也就是“天下雄喁喁,冀有所望。如果你不就帝位,這些士大夫就會重尋明主,沒有一個人敢於追隨你了。”於是,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勸言,稱帝而封功臣,賞鬥士,人心才得到安定。
領導們,請不要吝嗇你的“精神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