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話說屈完再次來到齊軍,請求麵見桓公。管仲說道:“楚使再次前來,一定是想請求和解。請主公對他以禮相待。”屈完拜見桓公,說道:“我國因不向周天子進貢而招致貴國討伐,我家主公已經知罪。如能言和撤兵,我國願服從貴國號令。”桓公應允。屈完道謝歸國,見到成王說:“桓公已答應撤軍,臣也已答應每年按時向周天子進貢,主公可不能失信於人。”不久,就有聯軍拔營撤兵的諜報傳來。成王聞聽各路諸侯撤兵,說道:“齊國撤軍,一定是因為害怕我國。”於是想反悔進貢之事,子文一旁阻止道:“人家以國君之尊,尚且不失信於一個小民,難道主公還想使一個小民失信於國君嗎?”成王無言以對,又派屈完帶上禮品八車,到召陵去犒勞八路聯軍。桓公在召陵聽說屈完再次來到,吩咐各路諸侯將軍隊排開,打算讓楚國使者見識一下中原軍隊的威勢。屈完進入齊營,向桓公獻上犒勞禮物,桓公命人將禮物分送八路諸侯,然後問屈完道:“屈大夫可曾見識過我中原的強盛?屈完答道:“我僻居漢南,未曾到過中原,今日願一觀貴國軍威。”桓公與屈完一同登上戰車,看見各路大軍各占一方,連綿數十裏不絕,齊軍一聲鼓響,七路響應,鼓聲驚天動地,桓公見此情景,喜形於色地向屈完說道:“我有這樣強大的軍隊,怎能不百戰百勝,無堅不摧?”屈完答道:“君之所以能成為諸侯盟主,是因為君輔佐周室,愛護百姓。但若說到武力征服天下,楚國雖小,卻有方城為堡壘,漢水作天塹,城高水深,即使有百萬大軍來攻,也未必能使我們屈服。”桓公聞聽此言,很是慚愧,說道:“屈大夫真是楚國的良臣,我願與貴國結為友好盟邦。”屈完大喜,當夜即在齊營中留宿,桓公設宴款待。第二日,桓公命人搭起祭台,舉行盟誓,桓公執牛耳為盟主,管仲為司儀,屈完代表成王與各國定了盟書。儀式完畢,屈完再次向桓公、管仲致謝,管仲私下告訴屈完,請楚國將鄭將聃伯放回,屈完也代表蔡穆公向齊國道了歉

管仲下令撤軍回國,途中鮑叔牙向管仲問道:“楚國的罪狀,本來以僭號稱王最為嚴重。而你卻以其拒貢包茅為借口,我實在不明白你的用意。”管仲答道:“楚國僭號稱王已有三代,如果硬逼他們革除王號,他們勢必不服,到那時我們隻好交兵開戰,而戰爭一起,彼此報複,齊、楚兩國就再也別想得安寧了。我以包茅為借口,使他們易於接受,而一旦楚國有了認罪之名,我們既可以因此向諸侯們誇耀,又可以向周天子交帳,這樣難道不比兵連禍結更好嗎?”鮑叔牙讚歎不已。胡曾先生有詩道:楚王南海目無周,仲父當年善用籌

不用寸兵成款約,千秋伯業誦齊侯

楚成王見八路諸侯軍隊全部撤走,又想反悔進貢包茅一事。屈完奏道:“不能失信於齊國。隻因過去楚國與周室斷絕來往,才使齊國獨自操縱周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我們若能借進貢包茅恢複與周室的關係,就可以和齊國共同控製周天子。”成王應允,便派屈完為使節,命他攜帶包茅金帛十餘車向周朝進貢。周惠王大喜,說道:“楚國不盡職守已有多年,現在如此忠順,實在是先王神靈感召所致。”於是率人在宗廟向祖先進行禱告,又對楚國大加封賞,最後對屈完道:“好好鎮守南荊,別再進犯中原。”屈完叩頭退下

屈完剛離周朝,就有桓公使者隰朋來朝報告桓公征服楚國一事。惠王重禮招待隰朋,隰朋請求拜見太子,惠王麵有不喜之色,命人召次子帶與太子鄭一同出來相見。隰朋觀察惠王神色,感覺他好像正為某事猶豫不決。隰朋趕回齊國,對桓公道:“周朝必將大亂!”桓公問:“怎麼見得?”隰朋道:“周天子有長子名鄭,是先皇後薑氏所生,現已列為東宮太子。薑後去世,妃子陳媯得寵,立為繼後。陳媯有子名帶,帶人品不佳,卻甚得惠王喜愛,被稱為太叔,臣看惠王神色不安,心中定是在為廢鄭立帶一事猶豫。主公身為諸侯盟主,不能不對此加以幹預。”桓公於是召來管仲商議,管仲道:“臣有一計,可以安定周朝。”桓公問道:“何計?”管仲答道:“太子鄭所以失寵,是由於他在朝中勢單力孤,現在主公可以向周天子上表,就說:‘各國諸侯想見太子,請讓太子出朝與諸侯們相會。’太子一出周朝,與我們的君臣名分就定下了,此後周天子即使想加以廢除也難以做到。”桓公讚道:“很好。”隨即向各國諸侯傳書,約定第二年夏天在首止相會。隰朋再次趕到周朝,告訴周天子說:“為了表明對周王的尊重,諸侯們想與太子相會。”周惠王本來不想讓太子鄭離國,但因懼怕齊國強大,又因諸侯們此舉名正言順,實在難以拒絕,隻好應允

第二年春天,桓公命陳敬仲先行來到首止,建築宮舍,以等待太子駕臨

仲夏五月,齊、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諸侯齊聚首止,太子鄭也隨後趕到。桓公率諸侯拜見,太子鄭再三謙讓,堅持要以賓主之禮相見。桓公道:“臣等愧居藩國,見太子如見周王,怎敢不叩首相拜!”太子感激道:“諸位請免禮。”當夜,太子鄭派人請桓公來到行宮,向桓公訴說了太叔帶想要侍寵奪位之事,桓公聽完道:“臣將與各國諸侯會盟,共同擁戴太子,請太子不必擔心。“太子鄭感激不盡,遂在行宮住下,各國諸侯不敢怠慢,紛紛前來拜見,進獻酒食。太子鄭不願長久打擾各國,便想告辭返回周朝,桓公道:“臣等所以挽留太子,就是想讓天子知道我們大家愛戴太子,以便阻止太叔帶的奪位奸謀。現在盛夏炎暑,等秋天涼爽後,我等定當護送太子還朝。”周惠王見太子久不回返,知他受到桓公愛戴,心中很是不悅。這日太宰周公孔來見,惠王說道:“齊桓公雖然名義上降服了楚國,但實際上卻未能使楚國動搖。近來楚國忠誠順從,已大非昔比,不見得楚國就不如齊國。現在齊國又帶頭擁戴太子鄭,居心叵測,他們想將我置於何地!我打算請太宰寫密信給鄭國,讓他們背齊聯楚,削弱齊國勢力。”周公孔說道:“楚國恢複進貢,實是齊國的力量所致。主公何必拋棄親近屬國,而依附於南方的蠻夷之邦呢?”惠王道:“鄭國不離去,諸侯盟軍就無法拆散,誰能保證齊國不存異心呢?我此心已定,太宰不必再說。”周公孔不敢再勸。惠王於是寫下一道密旨,封好後交給周公孔,周公孔不知信中內容,隻得星夜派人將密旨送交給鄭文公。文公見信中寫道:“太子鄭違背父命,結黨營私,無法再繼承王位。君若能背齊聯楚,共同輔佐次子帶,孤願將國事相托。”文公大喜道:“先君武公莊公,幾世為周朝重臣,領袖諸侯,不幸中途衰落,以後厲公雖對周朝有大功,卻未受重用。現在周天子獨獨看中了我,要與我共商國事,各位可以向我祝賀了。”鄭大夫孔叔勸道:“齊國昔日為保護鄭國而出兵伐楚,現在我們若背齊聯楚,有背信義。況且擁戴太子繼位,天經地義,主公可不能一意孤行啊!”文公道:“追隨霸主桓公不如追隨周王。既然周天子不願傳位給太子鄭,我又何必多事!”孔叔再次勸道:“周朝律例,王位隻傳嫡親長子,幽王寵愛伯服,桓王寵愛子克,莊王寵愛子頹,都曾導致天下動蕩。主公不從天下大義,必蹈前人覆轍。”大夫申侯駁道:“天子之命,誰敢違背?我若繼續留在齊國聯盟,是背棄王命;我若離去,諸侯聯盟必會解體。況且太子雖得諸侯擁戴,可太叔也有朝內支持,二人誰勝誰敗,實在難以預料。我們不如暫且歸去,靜觀其變。”文公聽從了申侯之言,不辭而去。桓公聞訊大怒,即想以太子之名伐鄭。管仲勸阻道:“鄭國與周朝接壤,此事必有周室操縱。一人去留,不足以阻止聯盟大計,待諸侯盟誓後再商議對付鄭國也不遲。”桓公應允,於是便在首止的舊祭壇上歃血為盟,其中共有齊、宋、魯、陳、衛、許、曹七國參與,太子鄭親臨觀禮。盟詞是:“凡我同盟諸國,定當共同輔佐王儲,維護周朝王室,若有違背盟誓者,神明滅之。”儀式完畢,太子鄭拱手相謝,說道:“諸君不忘周室,我也決不敢忘諸君的恩德。”第二日,太子鄭歸周,各國紛紛派出車仗護送,齊桓公與衛文公親自將太子送出衛境,太子垂淚而別。史官有詩讚道:君王溺愛塚嗣危,鄭伯甘將大義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