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假仁失眾齊薑氏乘醉遣夫卻說楚成王偽裝便車參加大會,跟隨的人都是勇士,裏麵穿著鎧甲,身邊暗藏兵器,全經過成得臣、鬥勃挑選來的,個個勇猛無比。又令蔿呂臣、鬥般兩將統帥大軍,隨後跟進,準備大戰一場。宋襄公全然不知,中了圈套,正是:“沒心人遇有心人,要脫身時難脫身”了。楚王擒住襄公,眾軍兵把公館中準備的祭祀物品和犒勞的禮品以及倉庫中的糧食,都搶劫一空。宋襄公隨行帶來的車輛,也都歸了楚國。陳、蔡、鄭、許、曹五國諸侯,人人害怕,誰敢上前為宋公說話?楚成王邀請眾諸侯來到公館,當麵數說宋襄公六條罪狀:“你乘齊國國喪之際派兵征伐,私自實行廢立之事,這是第一條罪行;滕君參加大會稍微晚一點,你就加以侮辱囚禁,是第二條罪行;用人來代替牲畜祭祀淫鬼,是第三條罪行;曹侯缺少地主的禮儀,本來是小事一件,你卻自恃強大進行圍攻,這是第四條罪行;以快要滅亡的國家,不能夠估計自己的德行能力,不顧上天本來已經顯示出告戒的征兆,還想成就伯主的大業,是第五條罪行;向我求諸侯之位,又妄自尊大,全沒有謙讓的禮節,是第六條罪行。上天奪去了你的靈魂,使你單車參加會盟,我現在帶領戰車一千輛,戰將千員,要踏碎睢陽城,為齊、鄫各國報仇!諸位國君請在這裏稍微停留幾天,等我占領宋國回來後,再和眾位痛飲十天再散。”眾諸侯沒有不唯唯應諾的。襄公啞口無言,就像木雕泥塑的偶像一般,隻多了兩行淚珠

很快楚國的大軍都到齊了,號稱千輛戰車,實際隻有五百輛。楚成王犒賞三軍後,拔寨而起,帶著宋襄公,殺奔睢陽城。各國諸侯奉了楚王的命令,都停留在盂地,沒有一個敢回國的。史官作詩一首,譏諷宋襄公的愚蠢說:無端媚楚反遭殃,引得睢陽做戰場

昔日齊桓曾九合,何嚐容楚近封疆?卻說公子目夷自盂地逃回都城,向司馬公孫固述說襄公被劫持的事情,並說:“楚國大軍早晚就要到了,要快些調兵,登城把守。”公孫固說:“國家不能一天沒有君主,公子應該暫時代理君主,然後發號施令,賞罰分明,人心才能安定。”目夷附著公孫固耳邊說:“楚國人抓住我們君侯來征伐我國,是挾持君王而有所求。必須如此,楚國人一定會放我們國君回來。”公孫固說:“這話很對!”於是向眾位大臣說:“我們國君未必會回來了!我們應該擁戴公子目夷為國君,主持國家大事。”群臣都知道目夷的賢能,沒有不樂意的。公子目夷先到太廟祭告,然後稱君攝政。三軍都聽從指揮,紀律嚴明,睢陽城把守得和鐵桶一樣牢固。剛剛安排好,楚王大軍已到城下,紮好營寨。將軍鬥勃上前向城中喊:“你們國君已被我們活捉,要活要殺都在我們手中,趕快獻城投降,以保全你們國君的性命!”公孫固在城樓上回答:“依賴祖宗社稷的神靈,宋國已推立新的國君了。要活要殺都由你,想要我們投降是辦不到的。”鬥勃又問:“你們國君還在,怎麼能又立一個國君呢?”公孫固回答:“立國君是為了主持國家,現在國家無主,怎麼能不另立新君?”鬥勃說:“我們願意送還你們國君,用什麼酬謝我們?”公孫固說:“舊國君被俘虜,已使國家蒙受侮辱,即使回來也不能夠為國君了

歸還與否,全憑楚國作主。如果要決戰,我們城中的戰車沒有絲毫損傷,願與你們一決勝負。”鬥勃見公孫固回答得強硬,便回去報告楚王。楚王怒氣衝衝,下令攻城。城上箭矢、石塊如急雨一般射下,楚兵傷亡慘重。連續攻打三天,白白損失了許多士兵,不能取勝。楚王問:“宋國既然不用宋君,殺了他怎麼樣?”成得臣回答:“君王以宋殺掉鄫侯為其罪名,現在殺宋公,是效尤之舉。殺掉宋公就像殺一個普通人一樣,不能得到宋國,卻白白地與宋國結下怨仇,不如放掉他。”楚王又問:“攻打宋國不能取勝,又放回他們的國君,有什麼名目呢?”得臣回答:“我已有一條計策了。如今不參加盂地之會的,隻有齊、魯二個國家。齊國已經兩次與我們通好,暫時不必計較。魯國是禮義之邦,一向幫助齊國成就霸業,不把楚國放在眼裏。如果把俘獲宋國的物品和人獻給魯國,請魯君在亳都相會,魯君見宋君被俘,一定會害怕前來。魯君、宋君是葵邱會盟的人,而且魯侯特別賢明,一定會為宋君求情,我們因為魯侯的賢德而釋放宋君,是一舉而兼得宋、魯兩國的好感。”楚王拍掌大笑說:“子玉真有見識!”於是退兵,紮駐在亳都,派宜申為使節,帶著俘獲的車輛,到曲阜獻禮。給魯侯的信上寫著:宋公傲慢無禮,已被我囚禁在亳都。不敢獨自享受這個功勞,特向貴國獻禮報捷,希望您能夠屈尊到此,共同決定對宋公的處理

魯僖公看信後,大吃一驚,正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明知楚國使節來獻禮報捷,故意誇大其辭,是進行恐嚇,但魯國弱小,楚國強大,如果不去會見,又怕楚軍來征伐,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於是厚厚款待宜申,先寫了回信,快馬報告楚王,說:“魯侯遵從您的命令,立即就來相會。”魯僖公隨後即乘車上路,由大夫仲遂跟從前往。到了亳都,仲遂得到宜申的幫助,先私下裏會見成得臣,請他在楚王麵前多多關照,凡事行個方便。得臣引導魯僖公與楚成王相見,彼此敘說互相敬仰的意思。這時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也從盂地趕到這裏相會,加上魯僖公共是六位,他們聚在一處商議。鄭文公首先發言,要推舉楚王為盟主,眾諸侯吞吞吐吐,欲言未言。魯僖公毅然說道:“盟主必須以仁義號召天下,這樣才能使人心悅誠服。現在楚王依仗兵多將廣,襲擊宋國,囚禁宋公,有威嚴而無恩德,人心懷疑不安

我們與宋國,都有結盟之友好,如果坐視不救,隻知道奉承楚國,恐怕要被天下英雄所恥笑。楚國如果能夠釋放宋公,最終使會盟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我怎麼敢不聽從楚王的命令呢?”眾位諸侯都說:“魯侯說的太對了!”仲遂把這些話私下透露給成得臣,得臣轉告給楚王。楚成王說:“諸侯們以盟主的大義責備我,我怎麼能違背呢?”於是便在亳都郊外再築起盟壇,約定在十二月癸醜這一天,向神靈發誓,歃血結盟,同時赦免宋公的罪行

約定結盟的前一天,楚王把宋襄公放出來,與眾位諸侯相見。宋襄公又羞又怒,滿肚子不高興,卻又不能不向諸侯們道謝。到那天,鄭文公拉著眾諸侯,誠懇地邀請楚成王登壇主持會盟。成王率先割牛耳取血,宋、魯等國君也依序歃血。宋襄公敢怒而不敢言。會盟完畢,諸侯們四散回國。宋襄公聽謠言說公子目夷已經即君位,便準備逃到衛國避難。這時公子目夷派遣的使臣已經到了,向宋襄公致意說:“我所以暫時管理國政,是替君侯守衛國家。宋國本來就是您的國家,為什麼不回來呢?”很快就把迎接的儀仗準備齊全,接襄公回都城,目夷退位為臣。胡曾先生曾論及襄公之所以能被釋放,全靠公子目夷計策,冷靜沉著,並不看重從前的君侯;如果手忙腳亂,向楚國請求放回舊君,楚國就會視為奇貨可居,豈肯輕易放回?有詩一首稱讚目夷說:金注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又有詩一首說六位諸侯,公然向楚王獻媚,乞求寬放宋公,明明是把操縱中原的大權,雙手送給楚國,楚王眼中還會有中原嗎?詩說: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刦何人刦是誰?用夏媚夷全不恥,還誇釋宋得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