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會孩子理財是父母收獲的最大財富(1)(2 / 3)

第四位青年工作了40年,60歲還清了全部貸款。在生命的最後10年裏,他開始了自己的環球旅遊,在許多國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70歲時,他安詳地帶著微笑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把他叫作“從容”。

我們也許都在羨慕他的從容,現在我們稱之為“瀟灑”。他能夠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生命周期,為自己生命的質量而苦苦地求索,這樣的生命才是我們所稱讚的完美的生命。

當年為四位年輕人貸款的那家銀行叫“生命銀行”。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他的客戶,我們每個生命都在享受著這家銀行的“貸款”。

啟示:你會采取哪種還款方式呢?這是你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

過去我們常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受大窮。”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天開始,每個人就無疑是在償還著一筆巨額的人生貸款。縱觀上文中四位年輕人不同的生命結局,他們的起點是毫無二致的,而結局卻大有差別。

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為了我們的孩子,必須對他們進行財商的培養。理財活動是“馬拉鬆”而不是“百米衝刺”,比的是永久的耐力而不是瞬間的爆發力。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給孩子灌輸理財的觀念,教會他們合理分配自己的生命財富值更是培養孩子財商指數的一個重要指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引語: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傳授人知識,不如傳授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幾條魚能解決一時的饑餓,卻不能解決長久的溫飽,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自己張網捕魚。

身為孩子的父母,常常給孩子買吃買穿,繳納學費、各種培訓費,花錢去遊樂場,給孩子購買各種保險等,但是卻很少跟孩子提錢這回事。在日常生活中金錢無處不在,家長卻違心地不讓孩子知道這一切。大部分家長都不約而同地陷入了同一個誤區:“龍兒鳳女”出自鋼琴班、舞蹈班、英語班、奧數班,很少有人意識到培養“經濟頭腦”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總認為這是孩子長大以後的事,更有人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這些絕對是作為當代家長最大的心理誤區。

教會孩子理財吧,這個行為其實早已超越理財本身。在理財的背後,讓孩子收獲的是優秀品德、健康心理、管理能力等更多的財富來源;教會孩子理財,讓他收獲更多的人生財富,才是父母應做的事情!

從前,有一個美國的年輕人到印刷廠裏去學技術。本來從他的家庭狀況來看,父親完全可以讓他到自己的公司去任職。但是,父親不但沒這樣做,而且還要他出去學手藝,換得吃飯的飯碗。

這些事情年輕人也都可以理解,但讓他無法容忍的是父親要求他每晚必須住在自己家裏,還要他每月交給家裏一筆昂貴的住宿費。一開始,這個年輕人覺得這樣太苛刻了,因為他當時每月的收入,就剛夠支付這筆住宿費。於是,年輕人省吃儉用地繳納著住宿費用,自己覺得特別委屈。

這樣過了三年,年輕人的印刷技術學成之後,覺得自己完全可以獨立開一家印刷廠了。他還沒有來得及和父親商量,父親卻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說:“好孩子,你現在不但可以獨立地開辦一家印刷廠,而且你還有一筆巨大的儲蓄資金在我手裏。”年輕人似乎很茫然,於是父親接著說:“現在你可以把每年陸續付給家裏的住宿費拿走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你積蓄一筆錢,並非真的向你要住宿費。好了,現在你可以拿這筆錢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了。”

年輕人到此刻才真正明白父親的一番良苦用心,對父親感激不盡。如今,這個年輕人已經成為美國一家著名印刷廠的老板,而他當年的同伴們卻因揮霍無度,如今仍然一事無成,更別說有自己的事業了。

這位聰明睿智的父親,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煞費苦心的刻意安排,為孩子贏得了積累財富的寶貴時間,也教會了孩子理財的方法。這不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嗎?

啟示:中國當代家長的誤區在於害怕孩子因為用錢而沾染上不良習慣,因此希望孩子盡量不要接觸錢。其實回避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如果孩子對金錢好奇,不要不耐煩或回避,應該加以正確引導,使孩子學會打理自己的財務收支才對。

給孩子的零用錢要適度,給孩子零用錢實際上是在金錢的使用方麵給予了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可以作為孩子學習理財的開端。但這些零用錢的使用一定要有正常的目的,用來做了什麼要告訴家長,否則孩子就可能會無目的地隨意濫用,甚至出現欺騙家長的情況。花錢事小,養成了不良品行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