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看到爸爸嚴肅的表情,雅蘭真想把裝在口袋裏的賣麵包得來的錢給扔了。“爸爸賣的不隻是麵包,還有爸爸的信用。鄰居們信任爸爸,爸爸的麵包才能賣得出去,爸爸才能賺到錢。”聽到爸爸的一番話,雅蘭的眼眶濕潤了。
啟示:無論是個人還是商家,無論是街頭小販還是跨國企業,誰堅持誠信,誰就贏得了市場;誰信守承諾,誰就擁有了發展機遇。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信用將為你鋪就財富之路。編者想告訴每位家長,如果希望孩子成就一生的財富,首先要教會他們誠信做人的美德。
想有財富,先要有財富品質
引語:“究竟什麼是財富?”財富和錢是不同的,錢隨時可能失去,但優秀的品質將伴隨你終生,是真正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也能幫助你在失敗後再次站立起來,這些品質才是真正的財富。
多少成功人士的巨額財富數字後麵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其實財富本身是一種品質。它和一個人的執著、領導才能、冒險、把握機遇、創新、務實、直覺、勤奮和終生學習等是分不開的。
胡潤並不是貴族出身,而是靠自己的能力考入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他非常有語言天賦,大學期間選修了中文,學校要求學中文第二學年必須去中國。就這樣,他來到了中國,1990年以進修生名義進入中國人民大學。
1993年,胡潤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在一次培訓課上,他隨口問上海同事:“誰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居然沒有人能回答他。他的腦中靈光一現,要知道在英國,不要說金融業人士,就是普通人也能報出幾個富豪名字。他決定做一張“中國大陸富人榜”。兩個月後,他帶著榜單回到英國,通過查黃頁的方式找到《金融時報》和《福布斯》等主編的聯係方式,表示“如果他們有興趣了解中國大陸最成功的人可以和他聯係”,最後,這張榜單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外國人開始了解中國的經濟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2000年,胡潤再次來到中國,以《福布斯》“首席調研員”的身份正式開始製作富人榜,他很快發現製作榜單的難度在於中國人不喜歡露富。一位女富豪聽說自己被列入了榜單,馬上發律師函給胡潤。胡潤大膽接招,堅持請這位女士上榜,他說:“我們的榜單不可能100%準確,在目前的條件下,有些收入不能靠納稅額來計算,有些數字因為拿不到確切的資料隻能靠估計,但我們能確保60%~70%的準確性,我對我們的分析能力有信心。”事實上,事後那位女富豪還是認可了胡潤的榜單,因為自從上了榜單後,國外主動找她要求合作的公司不少於五十家。
有意思的是,富人們嘴上不承認榜單上的排名,可他們見麵,彼此會拿榜單排名開玩笑,“你排名比較靠前,你公司做得比較大”。
胡潤堅信自己的判斷力。胡潤和他的調研組采訪富人時,有一個問題他一定會問:“你現在已經有足夠多的錢,為什麼還要工作呢?”奇怪的是,富人們眾口一詞:他們發現自己擅長創造價值,所以,他們還會繼續把事業做下去。“動機決定結果。”胡潤總結道,“很多人賺錢的目的就是一夜暴富,然後到國外去過舒服日子。還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夢想著能奇跡般發跡,然後永遠不用工作了。有這樣心態的人不會真正擁有財富。沒有好的心態就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遠大的目標,不可能成就霸業,成為一個行業的領頭羊,從而真正得到財富。”
胡潤自己的財富觀相當簡單:我如果有了足夠的錢,希望自己能利用這些錢,為社會做一些好事。他經常穿了雙鞋底補滿補丁的皮鞋,他解釋:“這雙鞋很貴,要三千多元人民幣,我修補了好幾次,還是不舍得扔。”以胡潤今天的身價,能用如此健康的態度花錢,他的財富觀就不會隻是單純為了追逐金錢,享受生活。
啟示:對普通人來說,以什麼心態看待“財富”,結果也會有所不同。比如,中國人和外國人對待財富排行榜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更多集中在財富數字的本身,比如誰是第一名,第一名的財富又增加了多少;在美國,人們對於富人的具體財富有多少並不在乎,而更在乎他今年做了一些什麼事情,選擇了一些什麼新的行業,他們的選擇是否對自己有指導作用。我們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財富觀念上,一定要引導他在正確對待財富的品質上,通過富人的成功故事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基辛格與芬克斯
引語:在商業經營中,其法則應該是有利可圖,否則便難以順利經營下去。但是,如果隻為了眼下的利益、為了某個新顧客而失信於老顧客,則不僅會得罪甚至趕走老顧客,而且也會損害商家的形象,從而不能吸引新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