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培養成長中的少年兒童的財商來說,學會理財不僅是如何攢錢、用錢、掙錢的問題,而且涵蓋和包含了多方麵的教育內容和多種能力的培養。
對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自始至終要貫穿品德教育的內容。通過認識工作與金錢的關係,讓孩子懂得父母掙錢的艱辛,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進而逐步樹立起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意識,產生回報社會的情感和行為動力。還可以通過了解銀行業務與個人理財的關係,懂得誠實、守信是信用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優良品德,進而逐步養成誠實的品質,深切體驗到勤勞致富、智慧生財的道理。
對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中還包含著媒介教育的內容,教會他們在商品社會裏,麵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名目繁多的促銷活動時,作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判斷和選擇,不被媒體宣傳所左右,進而提高孩子辨別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養成適度的滿足感,做到知足常樂。讓他們“學會買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培養孩子儉樸的好習慣。購物時,讓孩子學會對商品的價格、質量等進行考察,再三考慮購買的必要性、合理性,幫助孩子在得到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同時,鍛煉經濟頭腦,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中國有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如果是經過勞動所得,那這個人是有品德的;財富如果不是經過勞動所得,而是非法所得,那這個人的品德就是有問題的,還可能違犯了法律。有財富不一定沒有品德,要看這財富是如何來的;有財富也不一定就有品德,品德不等於財富。但有品德之人的財富可以長久擁有。清華大學的校訓這樣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每個人都有獲得財富的夢想,如何調整和處理好“財富與品德”之間的關係呢?西方有這樣的名言,“品德是財富的容器”,“上帝之所以讓一些人財源滾滾,是因為上帝知道他們不會將財富據為己有”。不以美德發財的人或者發了財不修德的人,也是守不住財富的,這是人世間的一個基本規律。同樣的道理,注重修德的人,不但可以擁有物質上的財富,並且還一定擁有心靈上的財富。
寶藏的秘密
引語:我們說理財是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對於理財,關鍵在於你重不重視,肯不肯為它付出。關心財富才有資格成為它的主人,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堅持並辛勤地為它付出,相信每個人都能打理好自己的財富,實現美好的人生規劃。
理財是值得每個人傾其一生進行的事業,是打造屬於個人和家庭的事業基礎。之所以要辛勤理財,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好一點、享受自由支配財富的樂趣、讓自己看上去成功一些、讓自己早日頤養天年。不管怎樣,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要想滿足對財富的欲望,我們首先就要克服懶惰。因為,懶人的錢總是會被勤勞的人賺去。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大山的後邊,住著一個老農夫和他的三個兒子。老農夫每天都在葡萄園裏辛勤地勞作著,可他的三個兒子卻整天無所事事,不但不幫著老父親幹活,還經常對吃穿挑三揀四,為此,老農夫經常無奈地歎氣。
老農夫有一片很大的葡萄園,每年都會結出許多紫紅色的甜美多汁的大葡萄。老農夫每年都采摘下來拿到山那邊的集市上去賣,換來生活費用。日積月累的勞動,使老農夫的體力漸漸衰弱,而三個整天遊手好閑的兒子,誰也不到葡萄園裏去看看。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到園裏去幹活了,望著三個兒子懶惰的樣子,老農夫的病一天比一天重起來,葡萄園也一天天地荒蕪了。
終於有一天,老農夫覺得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臨終前,他把三個兒子召集到一起,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後,對兒子們說:“我的孩子們,在葡萄園裏,我埋藏著一批財寶,這是我一輩子給你們積攢的財產。你們以後生活困難時就挖出來補貼家用吧。”說完他就咽了氣。
三個兒子見父親已死,還聽說葡萄園子裏有財寶,這下全都來了勁。他們一個個財迷心竅,爭先恐後地跑到葡萄園,紛紛找來鋤頭,挖的挖,耕的耕,翻土三尺,但始終都沒有找到財寶。
他們誰都不死心,相信父親臨死前不會欺騙他們的。於是,整個春天,兄弟三個就這樣每天起早貪黑地挖呀挖,可是始終也沒看到父親所說的財寶的影子。就這樣,一個春天過去了,葡萄園子被他們翻了個遍,相當於給整座葡萄園來了一次精耕細作。
他們雖然沒有找到父親所說的財寶,但奇跡卻發生了,土地給了他們獎賞。這年的葡萄獲得了空前的大豐收,紫紅色的葡萄,串串晶瑩,像鑽石般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