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在美國,理財教育被稱為“從三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家長從小培養孩子樹立起對金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方麵,從理財的角度看,普通人能否致富,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與金錢的多寡有巨大的關聯性,而是和理財時間的長短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年輕時如果及早理財,加上利用複式回報的效用,要成為百萬富翁亦非難事。
平常人的投資理財故事
引語:張明屬於保守型或者是穩健型的投資理財者。因為是數學專業出身,他對新的金融政策、理財產品、銀行新業務等諸如此類的新生事物有著無窮的興趣,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理性而又謹慎地嚐試一下賺大錢的滋味。但也正是由於這種謹慎和理性,他錯過了股市剛興起時的高潮,錯過了基金黃金期,錯過了一輪又一輪令人扼腕痛惜的京城房地產賺錢黃金檔。
張明工作之後,從單位分不到住房,一家三口擠在一間筒子樓裏,做飯時把煤氣灶從家裏搬到樓道,做完飯再搬回去。在那段日子裏,他幾乎陷入一個怪圈:因為隻有一間房,所以家裏老人沒有辦法來幫忙,也沒有辦法雇小保姆,因此,隻能是愛人不上班,做全職母親。
這樣一來,一家人就隻有張明一個人的收入,一切都得量入為出。也多虧老婆心靈手巧,嚴把財務關,他們居然每個月都能從牙縫中擠出500元或者1 000元存到銀行裏!當時的利息可真是高啊,在張明的印象中,當時利息是7 .47%,張明全家每月存的1 000元1年期,一年之後的每個月都有1個1 000元到期,每次都能拿到74元7角的利息,小兩口心裏真是美呀!張明也對老婆的理財理念和嚴格把關佩服得五體投地。張明還有一次一下子買了3 000元的5年期國債,嶽父認為他買的時間太長、金額太大。可等到5年到期,光是利率就有10點多,真是賺大發了。這下子,嶽父和老婆都對張明的眼光十分敬佩!
張明不停地冒出買房的念頭,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筒子樓造成的心理“怪圈”。他熱忱地搜集著報紙上的樓盤廣告,對馬路邊派送的小廣告也是不厭其煩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當時的房價可真是不錯,南三環是3200元每平方米,西四環的房子隻有2800元每平方米。但他也清楚,僅靠自己每月1000元的存款,確實沒有辦法圓買房夢。他也確實想從父母和嶽父母家借點錢,付個首付,為此,張明一次又一次地向老婆建議,但都被量入為出的老婆堅決回絕了。在遭到一次次碰壁之後,最終隻有安心做一個樓盤報價的搜集者了。幾年過去了,北京迎來了樓市黃金期,看著五環外、六環外的萬元樓盤,老婆不斷地感慨往事,由衷地佩服他敏銳的投資感。不過,時過境遷,張明也勸慰老婆:“作為工薪階層,不管什麼時候,買房都是天大的事情,確實需要一些量入為出和謹慎投資!”
多虧了老婆的理財,張明一家經過這麼多年每月1000元的儲蓄,資產居然也攢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在工行剛推出理財金賬戶不久,他僅僅從嶽父那裏臨時借了3萬元,便有錢辦了理財金卡,享受起優質客戶服務了!孩子大了,張明也分到了兩居室,老婆也找到了工作。由於張明和老婆都屬於節儉型,日常主要支出是吃喝,所以家裏的經濟寬鬆起來了。
家境寬裕了,張明的理財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他主要投資保險和基金。也許是人到中年,張明感到自己和老婆都是家裏頂梁柱,非常希望為自己辦些保險,讓孩子、老人和家庭都有保障。於是,他為一家三口辦了多個保險公司的保險,主要以健康險、意外險、大病險為主,至於兩全險和投資險張明沒有辦,因為他覺得家裏能夠用於保險投資的支出畢竟是有限的,還是要確保重點。
張明和愛人商量好了,一半以上的財產仍然以銀行定期為主,這是最穩妥和有保障的手段,另一半分別投資保險和基金。在基金投資上,張明非常謹慎,他覺得錯過了基金黃金期。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今年張明準備大張旗鼓,發揮超常敏感性,挽起袖子,再次伺機實施股票型基金的大抄底,也祝願自己能夠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