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現代理財知識大啟蒙(3)(1 / 3)

理財三年手握存款二萬六千元

引語:樂意花時間、花精力在家庭教育上,教孩子學理財,那你一定是位合格的父母。時下,父母們關心啥?許多人的回答是:“FQ。”FQ譯為“財商”,指的是人們認知金錢從而把握金錢(如何花錢、如何賺錢、如何錢生錢等)的能力。應該做到“財商教育從娃娃抓起”“打造FQ寶寶”。

“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經濟困境,這更提醒我們,兒童時期的理財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本來可以彌補學校FQ教育的不足,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家長還是很少以積極的態度正麵去培養孩子的FQ,或者,他們自己也不懂得FQ教育的意義和方法。不過,也有少部分家長率先行動起來,如媒體報道,一些浙商將“富二代”直接送到歐美國家接受教育,杭州一些家長讓孩子參加“小巴菲特訓練營”,等等。

無論如何,身教總比言傳重要。作為家長的你,如果恰好對理財有所了解,一定要進行財商教育。“借錢沒得問題,但要算利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句話是出自一個剛滿11歲的小男孩之口。小男孩的小名叫“叮當”,是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

幾天前,小叮當的爸爸張先生買東西臨時差了2000元現金,想起兒子有不少積蓄,便向他借錢周轉一下,沒有想到兒子居然跟老爸要起了利息。

“我的錢存在銀行本來有利息。現在借給你了,萬一你拖一段時間不還,你當然應該付利息”小叮當的解釋讓張先生哭笑不得。張先生心想:“以前本來是想教他不要亂花錢,現在他倒成了一個‘小財迷’了!”

張先生從商多年,家裏經濟條件不錯。由於夫婦兩家都是“大家族”,所以叮當的長輩加起來有30多人。每到過年、過生日,叮當都要發一筆幾千元的“大財”。

張先生說:“過去我們大人也不管兒子的錢,都讓他自己花。記得他八歲那年春節,5 000多元的壓歲錢用了六天就沒有了。當時我們還覺得奇怪,以為是把錢弄丟了。後來仔細一問,原來幾天時間裏他買玩具、買零食、打遊戲、請同學上公園把壓歲錢全部花光了。”

“家裏雖然不缺錢,但這麼放任孩子,就等於害了他。哪知我們還沒開口說他,他就先頂嘴說:‘錢是我的,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張先生這樣介紹以前的兒子。

“沒辦法,隻好先給他講道理。當你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往你荷包塞錢的時候,爸爸同樣也給你的那些堂哥、堂弟、表姐、表妹發壓歲錢。這個道理跟你請人家吃麥當勞、人家請你吃肯德基一樣,沒有爸媽往外送錢,你能得到壓歲錢?爸爸不是要你上繳壓歲錢,但希望你注意兩點:一是不能亂花、亂用;二是以後不再給你零花錢,如果你想買個玩具什麼的,就要自己存錢來買。”張先生這樣告訴兒子說,“還好,兒子懂事,自那以後他就自己把壓歲錢、紅包等存了起來。”張先生接著說。

在爸爸的幫助下,叮當首先到銀行開了一個“定活兩便存款”賬戶。按照父子倆的約定,叮當擁有完全的“支配權”,就是可以自由地存取,而張先生隻行使“監督權”,不幹涉兒子的開支。

叮當的“收入”包括:春節壓歲錢,生日長輩給的紅包,平時通過做家務活賺的零花錢。他的“支出”包括:平時的零花錢,買玩具和單獨外出玩耍的花費。

接著,張先生又給叮當專門買了一個筆記本,讓他對自己每天的收支預算記賬。一段時間後,張先生發現兒子不再像過去那樣大手大腳地花錢了。三年下來,叮當居然記滿了兩個賬本,存款達到了2.6萬元。

去年春節,叮當又迷上了收藏。他拿出自己的1 000元積蓄和爸爸資助的1 000元,買了各種生肖郵票和錢幣。結果一年後,這些郵票和錢幣至少要賣2 200元,年收益達10%。他高興極了。

別人問他:“你存這麼多錢,以後計劃怎麼用?”叮當認真地說:“考上中學後,我準備到埃及去看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