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現代理財知識大啟蒙(4)(3 / 3)

李托德夫婦帶著兒子鵬程來到美國紐約已經三年了,看著兒子一天天地長大,夫妻二人覺得特別高興。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托德發現鵬程賺的零花錢越來越多,李托德提出給兒子在銀行開一個賬戶。妻子覺得兒子尚未成年,沒這個必要,李托德卻堅持說讓孩子從小跟銀行打交道,有利於孩子了解儲蓄的意義。

去銀行開戶那天,李托德帶兒子熟悉了銀行的各個業務窗口、取款機,還仔細給兒子講述了利率和利息的含義。他要求鵬程對自己的賬戶負責,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還要有理性消費意識,隨時關注存款餘額的變化。

兒子對自己賬戶上的存款餘額非常敏感,和以前隨意在抽屜中拿現金消費所不同的是,鵬程開始有計劃地消費。為了保證存款餘額逐月遞增,他開始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在老爸的影響下,鵬程養成了去平價超市或倉儲商場購物的習慣,很少去條件舒適的高檔商場購物。

讓李托德夫婦感到欣慰的是,學會了賺錢和儲蓄的兒子並沒有變成吝嗇的小財迷。在李托德和妻子過生日時,鵬程用自己賺的錢給他們分別買了珍貴的生日禮物。李托德把兒子的愛心歸功於他的理財教育,他幽默地說:“兒子掏腰包送父母生日禮物是一種物有所值的理智消費。”

鵬程上中學後,因學校較遠,李托德便讓兒子自己去買一輛自行車,並提醒兒子買車時要注意“性價比”。鵬程心領神會,為了用較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他一口氣跑了四家商店,權衡比較,終於買到了一輛物美價廉的自行車。李托德對兒子的表現相當滿意,誇獎鵬程“有經濟頭腦”。

在美國中學裏,除了上課外,還經常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和知識競賽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讓李托德感觸很深的是,國內學生逢比賽就要爭第一名,美國學生似乎並不看重比賽名次,他們隻關心參賽能得到多少獎品和獎金。入鄉隨俗的兒子每次參加完比賽回家後,總是興高采烈地炫耀他得到的獎品和獎金,而不談他是第幾名。李托德對此自有一番高論:“這有什麼奇怪的呢?孩子通過競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正是將來立足美國社會應該具備的生存能力。第一名隻有一個,你不參與競爭將一無所獲。”

與國內一些獨生子女隻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錢相比,兒子在李托德的另類教育下樹立了自立自強的世界觀。暑期裏,鵬程聯係了一份送報紙的工作,每天早晨踩著自行車到附近幾個社區挨家挨戶送報。兒子告訴李托德,他的同學在假期裏都找到了不同的工作。

鵬程上中學期間,經常與同學結伴去美國其他城市旅行,社交活動明顯增多,李托德便給兒子辦了一張信用卡。信用卡讓鵬程有一種長大成人的感覺,他從不隨意超支消費,每月底都保證了信用卡平衡。

在紐約,李托德教子有方,他循序漸進地引導鵬程學會了賺錢、存錢、花錢,並將品德教育貫穿於理財教育之中,這確實值得很多中國的父母借鑒。

啟示:我國的孩子在金錢方麵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有些孩子常在其他同學麵前炫耀家裏的財富和貴重物品,他們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常常大手筆地花錢請同學吃飯玩耍,以此贏得尊重。有的不愛學習,花錢請同學做作業,給同學買名牌物品等。而一些家庭並不富裕的孩子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變得自卑,甚至為了讓自己有麵子而不惜偷盜或者走上違法的道路等。

這些不良現象的出現,真實地反映了錯誤的金錢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汙染著兒童的心靈。家長應充分認識到,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培養孩子科學的理財觀念,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