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又說道:“漢朝給功臣的待遇並不菲薄。”您是漢朝之臣,怎能不說這種話?可是,以前蕭何、樊噲被拘捕囚禁,韓信、彭越被剁成肉醬,晁錯被殺,周勃、魏其侯被判罪處刑。其餘輔助漢室立下功勞的人士,如賈誼、周亞夫等人,都確實是當時傑出的人才,具備擔任將相的能力,卻遭受小人的誹謗,他們都受迫害、屈辱,其事業也告失敗。最終使有才之人遭到詆毀,才能無法施展。他們二人的遭遇,誰不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廣,身任將軍,其功績略謀蓋天地,忠義勇氣冠於全軍,隻是因為不屑迎合當朝權貴的心意,結果在邊遠的疆場自殺身亡。這就是功臣義士手持兵刃歎息不止的原因。怎麼能說待遇“不薄”呢?您過去憑著單車出使到擁有強兵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伏劍自刎也不在乎;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方的荒野。壯年時奉命出使,滿頭白發而歸,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離去。這是天下很少聽到的,古今所沒有的遭遇。異族未開化的人,尚且還稱讚您的節氣,何況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認為您應當享受封領地、賞千乘的諸侯待遇。可是,聽說您回國後,賞賜不過二百萬,封官不過典屬國之職,並沒有一尺土的封賞,來獎勵您多年來對國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殺人才的朝臣,都成了萬戶侯;皇親國戚或奉迎拍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權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還有什麼希望呢?像這樣,漢朝因為我未能死節而施以嚴厲的懲罰,您堅貞守節又隻給予微薄的獎賞,要想叫遠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這實在是難以辦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這事卻不覺得後悔。我雖然辜負了漢朝的恩情,漢朝也虧對了我的功德。前人說過這樣的話:“即使忠誠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視死如歸。”但如果我能夠安心死節,皇上難道就能對我有眷顧之情嗎?男子漢活著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讓他埋葬在異族之中吧,誰還能再彎腰下拜,回到漢廷,聽憑那幫刀筆吏舞文弄墨、隨意發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著我歸漢了。

唉,子卿!還有什麼話可說?相隔萬裏之遙,人的身份不同,人生道路也迥然相異。活著時是另一世間的人,死後便成了異國鬼魂。我和您永訣,生死都不得相見了。請代向老朋友們致意,希望他們勉力事奉聖明的君主。您的公子很好,不要掛念。願您努力自愛,更盼您時常依托北風的方便不斷給我來信。李陵頓首。

【題解】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率軍伐匈奴右賢王,漢武帝召李陵負責輜重。李陵請求自率一軍,武帝不予增兵,隻令路博德為其後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動,致使李陵帶著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麵對數十倍於己方的敵軍。苦戰之後,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無援的軍情,單於於是集中兵力圍攻,李陵兵盡糧絕,北麵受虜。降匈奴後,曾與被匈奴扣留的蘇武數次相見。始元六年(前81年),蘇武得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以此書作答。

信中戰鬥場麵寫得極有聲色,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以及後來武帝處置失當(誅殺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於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生同情;此外,屢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蘇武持節榮歸而他居人籬下,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李陵小傳

李陵(?—前74),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人。名將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善於騎射,愛護士卒,很有美名。漢武帝時曾率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裏,觀察居延(故城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地形而還。後任騎都尉,在酒泉、張掖練兵防備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