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二年(前99)九月,與韓延年領五千步兵進攻匈奴,牽製匈奴軍力,以協助李廣利的西路作戰。在浚稽山遭遇單於主力三萬騎兵,轉鬥殺傷敵人甚眾。於是單於調遣左右王庭八萬人,李陵軍且戰且退,至長城百裏處。最終因為箭矢用盡,沒有援軍而戰敗,被敵人包圍後突圍失敗,投降匈奴。單於將女兒嫁給她,立他為右校王。

征和三年三月,李陵率領匈奴軍三萬騎在浚稽山追擊漢朝軍隊,被禦史大夫商丘成帥兩萬人擊敗。

始元年間,霍光與上官桀遣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迎李陵還漢,被李陵拒絕了。

始元五年,蘇武返回漢朝,李陵送別,並作《別歌》。六年二月,蘇武抵達漢朝。

元平元年,李陵病逝於匈奴。

李陵的悲劇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忠臣無數,而奸賊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後者遭萬世唾棄。然而,有一個人卻能在忠奸分明的帝製時代,雖變節卻又被深深同情。這個人就是李陵。

李陵身上糾結著太多的大命題:家和國,軍人和文人,背叛和守節。他用盡一生的氣力,在國家和個人的矛盾衝突中,做著艱難的選擇。他的命運也連接著若幹重量級人物:漢武帝、李廣、衛青、霍去病、司馬遷、蘇武。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漢武帝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鐵騎從酒泉出發,征伐匈奴。此時的李陵正擔任騎都尉,率領丹陽和楚地的五千人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以防備匈奴。

戰役打響後,李陵主動要求率領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單於王庭。30天後,李陵部隊與匈奴八萬鐵騎相遇於浚稽山。李陵屯兵兩山之間,以一當十,連戰連捷,十天之內共斬殺匈奴騎兵一萬餘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戰且退,一路將匈奴單於引向正南方的漢匈邊界,在那裏,將軍路博德負責率軍接應。但是就在距離漢朝邊塞遮虜障僅剩下一百多裏的時候,漢軍被匈奴阻斷退路,彈盡糧絕,最後隻能以短刀、車輻做武器,而援兵卻遲遲不至。

李陵仰天長歎:“複得數十矢,足以脫矣。”可惜上天沒有給李陵翻盤的機會。子夜時分,李陵率領十幾名壯士突圍,被匈奴發現,數千名騎兵銜尾追擊。最後關頭,李陵大呼:“無麵目報陛下!”於是投降了匈奴。

李陵以五千軍士力抗匈奴八萬驍勇之敵,堅持十餘日,不可謂非奇跡,不可謂不盡力,然而李陵卻最終沒有實現其“吾不死,非壯士也”的諾言。浚稽山一役證明了李陵的軍事才能,而最終的結局卻使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得知李陵戰敗投降後,漢武帝大怒。群臣皆言李陵有罪,隻有司馬遷說:“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士兵有恩信。”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將司馬遷打入大牢,隨後處以腐刑,史稱“李陵事件”。

如果李陵當年戰死或者自盡,他必然會成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英雄。如果,李陵全心全意地歸附了匈奴,做個“漢奸”,倒也簡單。可他卻走上了一條終日承受良心煎熬的不歸路。

李陵初到匈奴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然而,不被漢朝包容的李陵在匈奴卻得到了單於的禮遇,不但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還封李陵為右校王。公元前90年,李陵奉單於之命率3萬匈奴精兵追趕漢軍疲兵,竟然又一次來到浚稽山。可是這支驍勇善戰、以逸待勞、乘勝追擊的精銳騎兵,轉戰9日卻最終無功而返。以李陵的軍事才能,和他對浚稽山地形的熟悉程度,這難道不令人奇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