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帛書《係辭》與今本比較,不但內容少了一半(在帛書中是另外的文章),還有兩處重要差別:一是帛書沒有“大衍之數”一節,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極”在帛書中是“易有大恒”。帛書沒有“大衍之數”,使《易經》研究的“象數派”頗感困惑;而“太極”一詞原為“大恒”,則使《易經》研究的“義理派”惴惴不安,因為“太極”說似乎向來被認為是《易傳》的專利。
《係辭》原無“太極”,為何借用《莊子》“太極”一詞代替“大恒”?是何時借用的?筆者以為,這顯然是對",;字的忌諱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本帛書《老子》,乙本中的許多“國”字,在甲本中原為“邦”字。據研究,這是因為帛書甲本抄寫於漢高祖劉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寫於劉邦之後,忌諱“邦”字,故將“邦”改為“國”。今本《老子》中的許多“常”字,在帛書《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書《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這是因為帛書《老子》甲乙本都抄寫於漢文帝劉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漢文帝劉恒時,人們就忌諱“恒”字,把《老子》書中的“恒”字都改為“常”,沿用至今。帛書《係辭》既然和帛書《老子》同出一墓,當在漢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將“大恒”改為“太極”,顯然也是在漢文帝劉恒之時。
“大恒”的概念來自《老子》
帛書《係辭》的“大恒”概念,確實要比《莊子》“太極”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莊子》“太極”原指空間的最高極限,而“大恒”是指陰陽未分的狀態,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為“道”。《係辭》的“大恒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內容比較接近。“大”與“恒”,正是《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屬性。
在帛書《老子》中,“大”字凡59見,除了“大小”義之外,它還是“道”的代名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34章)
帛書《老子》的“恒”字,凡30見,是“道”最根本的定語和屬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檄”(1章),“恒德不離……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無名”(32章)……
“大”是空間的無限,“恒”是時間的無限,“大恒”即時空的無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無如此突出“大”與“恒”者。在《係辭》形成的戰國後期,《老子》已有廣泛流傳,故而《係辭》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無疑。但是到了漢文帝時,要回避“恒”字,人們不得不借用《莊子》的“太極”概念以代替“大恒”。
帛書《周易》為道家傳本
這也許是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傳統的觀念,都把《周易》作為儒家典籍。帛書《周易》出土之後,傳統觀念受到挑戰。不但《係辭》的“太極”、“大恒”概念與道家有密切聯係,其它內容也與道家學說有密切淵源。台灣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陳鼓應先生著文多篇,係統論證了《易傳》的哲學思想屬於道家而非儒家,《易傳》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還具體考證了《易傳》是道家翟下學派之作(詳見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三聯書店1996年第1版)。大陸學者也與之呼應。下麵,僅從《易傳》中與太極拳關係密切的兩個重要概念:“陰陽”和“剛柔”,來分析一下《易傳》與道家的關係及太極拳的哲學屬性。
陰陽說本於道家
提到“陰陽”,人們會想到《易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然而對於陰陽學說的產生,請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學哲學史》中的論述:“戰國前期和中期,陰陽學說是由道家倡導起來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從孔子到孟子都不講陰陽說。《論語》中無陰陽辭句。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家大師,《孟子》中亦無陰陽說。儒家的典籍《中庸》,據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無陰陽說。這說明戰國中期以前的儒家學者,並不以陰陽為一種範疇解釋事物的性質和變化。”
最早關於陰陽說的文獻,見於《國語·周語》:周幽王時,太史伯陽父用陰陽對立解釋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陰陽”作為萬物產生與發展的基本動力或屬性:“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42章)《莊子》繼承《老子》:“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莊子。大宗師)))
這又是《易傳》屬於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證據。亦可說明太極拳的陰陽理論淵源來自道家。
剛柔說源於《老子》
《係辭》中雖然有非常突出的剛柔觀:“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但其淵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學著作中,“剛柔”概念始見於《老子》,黃老學派作品中亦屢見不鮮。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無一見。這又是《易傳》屬於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證據。
《老子》哲學,不僅講剛柔,而且特別強調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36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章)“專氣
致柔,能如嬰兒乎?”(10章)眾所周知,“由鬆入柔”,“運柔成剛”,“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正是太極拳修練和太極拳技擊
的關鍵要領,也是太極拳健身的不二法門。
從“太極”、“大恒”、“陰陽”、“剛柔”這些重要概念的淵源分析,《易傳》及太極拳的傳統哲學基礎屬於道家還是儒家?難道還不十分清楚嗎?
宋明理學與太極拳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頤、張載、二程兄弟(穎、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作為太極拳經典之首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可見,王宗嶽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那麼,能否由此說,太極拳源自儒家理論呢?這又涉及到宋明理學配產生背景。
原來,儒家學說到了唐代,由於佛、道傲衝擊而限於困境。“唐代韓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學者力轉此風。”尤其是宋儒,“他們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作為道的內涵,吸取佛、道較為精致的思辨哲學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論、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體論、理事說等,建立起以天理論為核心的道本論思想體係。”(蔡方鹿:《中國道統思想發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這就是說,宋明理學的哲學體係,也是吸取佛道學說而來的。聯係到上述太極、陰陽、剛柔概念的淵源,就更能說明問題。所以陳鼓應先生說:“宋明理學實乃外儒而內佛老,其理論結構與哲學基本範疇主要為因襲老莊與佛學。”(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
當然,宋明理學畢竟屬於儒家,他們的學說是對儒家理論的重大發展。這又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流派在曆史長河中有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傾向。無論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張三教歸一。張三豐就是三教歸一的宣傳者:“予也不才,竊嚐學覽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大道論·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門,中無少異。”(《歸源論》)
筆者所論.無非探源追流、擴大眼界而已,決無門派之見。縱觀曆史而研究太極拳的哲學基礎,恐怕還是要從《老子》以來的道家學說為主線,同時吸取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佛家學說的有用部分,從而完善太極拳本身的哲理係統。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