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陳家的太極拳應該是集體創造,其中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陳王庭,提供了框架(也是查考了別家和自己的家傳的武藝的),一個是陳長興,去繁就簡,繼往開來。由於陳家名手輩出,很多對拳術的體悟,都不斷發展,到了長興這一代,太極拳的各方麵都發展的比較成熟了。可以說,從陳長興這一代陳家拳師開始的太極拳,已經是相當完備和嚴謹的了。

目前的陳式太極拳,還有大小架,新老架的說法,實際上每人的都有不同,這是太極拳的特點。從大方麵說,有現在的小架太極拳,陳立清老師在傳授,有陳發科父子傳授的83式大架,陳家溝四大金剛傳授的75式大架。至於當年陳長興本人的架子,應該都是有所不同的,太極拳經過了幾代人的體悟,拳架具體動作上有出入並不奇怪。

有關七寸靠和雙手捺地的蹬一根,在陳鑫圖說裏是有介紹的,小架子太極拳也是那樣練的。就這兩個式子而言,從我練陳式太極拳的體悟來說,倒是象更加古老的練法,而後來為了降低難度而改的,陳鑫在圖說裏說現在有新法練蹬一根。我這個理解,是從練拳角度的一個猜測,並沒有嚴密的證據。也不能由此證明小架子太極拳梗接近古傳太極拳。(陳立清在出版物中介紹說小架太極拳在先,大架太極拳反而是在小架基礎上改進的),出於傳人的不同,可能各自都保留了一些古傳太極拳的練法。

現在各家太極拳對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都比較推崇。但是王宗嶽的太極拳始自何處,也是很多爭論的疑點。也有人基於此認為太極拳並非始於河南陳家。陳家認為王宗嶽曾經到河南教學,可能在那個時候接觸到了陳家的太極拳。疑點在,當時的陳溝拳及其保守,從不外傳,也不公開練拳,所以才有楊祿蟬偷拳的故事,在當時,王宗嶽通過什麼途徑去學和了解太極拳,然後寫出那些拳理來,是很令人不解的。還有除了這篇拳論,並沒有許多關於王宗嶽武藝生平的記載。甚至有人認為王的太極拳論乃後人偽作。但是,我覺得王氏拳論的存在並不能證明太極拳非始自於陳家。

另一個關於張三豐的說法來自於關於張鬆溪,當地縣誌記載他和武藝高強的少林和尚交手的經曆,戚繼光的拳經裏也介紹了“綿張之短打”,可見張鬆溪以柔克剛的內家拳術高超。有記載說張鬆溪和其他6個人都曾經跟武當山張三豐學藝,於是以此推張三豐為太極拳創始人。我覺得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是張三豐創造,就不能主觀臆斷。但是,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張三豐是一位武術大師。另外一個說法是唐代許宣平創太極拳。我的意見是,實際上中國武術淵源流長,但是保守作風也非常嚴重。許多優秀的搏擊術都因為傳人的原因失傳,後來又有不少人領悟到了類似的境界。是經常有的事情,我們現在流傳的武術流派,多成於明清兩代,和武術的保守風氣有關。我認為象太極拳這樣的技擊特點,是否前人有領悟到類似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本身各家武術在很多方麵是相互相同的。如果仔細分析形意八卦太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太極拳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不管是張鬆溪也好,許宣平也好,雖然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們的拳術和現代太極拳的關係,但是,他們的拳術裏含有太極拳理是很正常的。

我的觀點,陳王庭是肯定作為整理各家拳術,尤其是戚氏拳經,並且加以自悟的拳理,整理出了一些套路,和鍛煉方法。所謂“陳氏拳劍創始人”也不過分。但是當時他創編的套路和今天的太極拳,應該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經過陳氏數代拳師的研究和發展,到了陳長興這一代,太極拳架已經發展的相當完美了,搏擊功夫更是一流。而且從這一代開始,太極拳開始外傳交流,出現了象楊祿蟬那樣出色的外姓高手。如果說太極拳始自陳王庭,我更傾向於太極拳是陳家曆代拳師的集體創造和改進。自長興一代到達了一個高峰。對於其他和太極拳拳理類似的內家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說陳家的拳術是從張三豐或是其他拳手那裏學來的,可以認為始自陳家。而關於名稱,我覺得沒有必要拘泥和爭論,太極拳的功夫是練在手上的,太極隻是一個名字。現在有些其他的太極拳,不同於現代流行的陳楊武吳孫各式,如武當太極拳等等,我覺得其實是和陳氏家傳體係不同的另一種內家拳,如果從拳理上說,稱其為太極拳並不為過。太極拳隻是一個名字符號,也不必爭論什麼版權,我認為都可以叫太極拳,關鍵是有沒有太極拳剛柔相濟,陰陽動靜,化打結合,螺旋運動等的特點。至於拳架,各異並不奇怪。他們的這個太極拳始自何處,那就更待考證了。但是為了證明其正宗假托古人,就可笑了。我不喜歡什麼東西都一古腦兒的往張三豐那裏推,這不是寫小說,就算沒有確鑿的記載,也得有令人信服的推斷。

目前對各家太極拳的改進,多有為了健身保健和推廣為目的減小運動量,降低難度和複雜程度的趨勢。從楊祿蟬在北京教皇族子弟開始,太極拳就麵臨了一個無可奈何的境地。推廣就涉及到一個難度問題。現在除陳氏太極拳和一些學了各家太極拳內部老架的架子外,對於纏絲勁和發勁,多有舍棄,尤其是陳氏二路炮錘,幾乎被舍棄不用,而其實近代太極名家如楊澄甫,還是精於炮錘的發勁的,可見各家太極拳家傳的東西和公開傳授訂的架子還是有所保留的,這個有推廣需要的問題。目前的陳氏太極拳,也有不少人在搞簡化的架子,也是為了現代速食文化的需要。為了出功夫老架都要練上好多遍,那這簡化架子練了能出多少功夫呢?可是現在時代造成大多數人學拳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功夫能技擊,更沒有那麼多時間,也吃不了那個苦了。(至少沒有吃那個苦的動力了)。太極拳為了迎合一些學習者的需要作了很多迫不得已的讓步。所以,從太極拳的精義來說,現代的太極拳正在走下坡路,而不象從陳王庭到陳長興那些拳師一代代精益求精。就算到了近代的楊班侯,陳發科,應該說功夫是有所繼承和發揚的。但是以後在技術上就沒有多少發展了。對於真正的太極拳精義,也是研究古傳太極拳的意義。

“太極”一詞最早出於何時何處?太極拳的哲學基礎屬於道家還是儒家?這是太極拳愛好者很關心的問題。然而在學術界的看法並不一致。

多數學者或太極拳師都認為,“太極”一詞來自《易傳。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據近年一些考古發現和哲學研究,這一說法已經受到挑戰。

至於太極拳的哲學基礎,傳統說法都是來自道家理論。一是太極拳創自武當道士張三豐,屬武當派;二是太極拳基本理論源於道家創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陳微明在《太極拳術》中附有《太極合老說》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條解釋太極拳原理。已故著名學者孟乃昌先生,在《武當》雜誌1990年第1、2期發表了《老子與太極拳》一文,進而列舉五十二條《老子)}原文,解釋太極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斷言:“太極拳的古典哲學基礎來自《周易》,是無疑義的。談到太極拳的古典哲學基礎,有人認為是老子學說,這不正確。”

“太極”一詞最早應出自《莊子》。

《易經》-太極

《係辭》中的“太極”一詞,首見於道家典籍《莊子·大宗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朱伯昆教授說:“此處太極與六極對文,太極指空間的最高極限,《係辭》說的‘太極’,指大衍之數或奇偶兩畫未分的狀態,乃卦象的根源,故稱其為太極。莊文說的‘太極’,當是此辭的最初含義,而《係辭》則是借用莊文的‘太極’解釋籠法。”(引文同上)

如果對於《係辭》晚於《莊子》並借用“太極”一詞還有懷疑,那麼,到了漢代的帛書《係辭》仍無“太極”一詞,就是“太極”最早見於《莊子》的鐵證了。見下述。

《係辭》“太極”的原文是“大恒”

前麵說,《係辭》中“太極”一詞借用於《莊子》。實際上,“借用”是後來的事,《係辭》的原文並非“太極”,而是“大恒”,這是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係辭》發現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帛書,尤其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和帛書《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帛書《老子》公布較早,惟獨帛書《係辭》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關內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時間相差近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