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台梭利教育環境裏我們可以看到,隻要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孩子,大家即會被孩子們的獨立性,自控能力、秩序感折服。他們在操作工作中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小朋友之間的合作能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等等,都是蒙台梭利教育智慧的真實體現。
“Follow the child”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精神,其精神及智慧從教具的種類內涵就可見一斑,依荷蘭新屋公司八十年代的目錄,蒙台梭利教具有三百四十九種之多。但實際上哪些是蒙台梭利自己所創製,卻很少有人去研究,可見有一些必是經由後人自己發展出來的。其實這相當符合蒙台梭利的教育精神,因為她自己就不曾認為蒙台梭利教學是一種永恒的結論。她明白生命具有變動性,所以隨著時代變通,教育的發展必會有些因循,也有所創新。這其實很合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神以及目標。
(1)充滿智慧的感覺目標教育。蒙台梭利認為,教育具有生物學與社會學上的兩種目的,前者是為了幫助個體自然的發展,後者則是協助個體適應環境,也就是教導個體如何利用環境。所以蒙台梭利的感覺教育從這兩方麵的目的而言,便具有重要的價值,因為兒童是利用感官來建構自我並適應環境。
兒童並非一張空白的白紙,不是空無一物的。蒙台梭利的感覺教育擴大了兒童的知覺領域。知覺包括感覺。
感覺的熟練應當是兒童成為人的基本作用之一,兒童運用它來確認自己與環境以及自己與他人的差別,並使自己的各個重要器官靈活動作。當然,具有極高敏銳度的感覺,並非人人都能達到,然而當兒童愈能充分且正確的使用感官時,他便愈能增強其熟練度,智慧也就能夠正確靈活的運用了。所以,蒙台梭利主張感覺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經由反複練習使各種刺激所引發的不同認知,鍛煉的更精致。
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我們的感官能夠聯係的更加敏銳,那麼即使隻是屬於芸芸眾生中的一點短暫的成就,也是具有極大的價值,因為就在這一刻,個體發展出了基本的概念,形成了的智能模式。我們不得不驚歎蒙台梭利的敏銳發現,這種感覺形成的智能模式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創造。
(2)奠定智慧發展基礎的育人法。蒙台梭利教育在重視生活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注重早期智力、智慧的開發。其在尊重孩子人格尊嚴及其成長的過程中,從促進兒童身心發育角度去設計教學,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與品格的良好基礎。
作為一個育人者,我們有必要懂得,智慧發展的基礎源於知覺、感知。而此基礎的產生分為三個步驟:信息的收集、轉換以及大腦的加工。那麼,奠定智慧發展基礎的幼兒早期教育法,就需要從這些步驟裏找到並擴大這個智慧的領域。
搞過人體研究的人都知道,人和動物的身上都存有隻對某些類型的刺激產生反應的感受器,而由環境所提供的刺激,也並非是被動的通過感受器中的神經衝動來傳遞給大腦,大腦也是主動的通過過濾、轉換、編碼和整合等過程,而這些訊息的處理都需要大量的神經元。
換句話說,神經元活動頻率的高低,就有可能成為兒童智力發展的基礎。鑒於神經元處於如此重要的位置,我們就需要知道它的發展曆程才能有針對性的幫助兒童為其奠定智慧發展的基礎。而經過心理學家驗證,神經元開始形成時期是在0~1歲,2~3歲是屬於加速期,到了7歲神經元的成長就基本完成。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蒙台梭利教育的智慧在於給予了兒童一個充滿刺激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正是正常的、美的、有秩序性的蒙台梭利教室,以及一位做好精神預備的蒙台梭利教師。一個充滿刺激的環境是奠定智慧發展基礎的載體,蒙台梭利這充滿智慧發展基礎的育人法,是優化、擴大兒童知覺領域的最佳途徑教育法。
(3)將秩序與智慧完美結合的教學法。一位幼兒園老師曾與一所國際幼兒園為鄰。她說:外國小孩挺奇怪的,平時瘋得不得了,可是一旦老師發了令,就能一下收住。咱們的幼兒園平時管得嚴,一旦放開,孩子瘋得根本收不住。孩子越瘋得收不住,老師就越不敢放,形成了惡性循環。而蒙台梭利教育卻將秩序與自由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充分尊重孩子選擇的前提下使規則內化,這種教學法有助於我們走出傳統教育的怪圈,培養出新一代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