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蒙台梭利教學的初探與實驗(3 / 3)

非預設性活動——幼兒學習的過程非預設活動是一種既非預定的教學模式,也非一般的教學計劃,而是師幼共建的彈性課程與探索性教學。它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二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共同進行較長期深入的主題探索;三是成人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表達、共同成長的學習過程。主題的選擇是非預設性的,主要來自幼兒的真實生活經驗、興趣和問題,並在眾多的問題中作出選擇和判斷。

決定主題範圍應是:合乎兒童生活經驗、感興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和設備並運用學校和社區資源的;兒童能實際操作的;活動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開放性、新型態性的學習環境首先,開放的環境可說是幼兒園的第三位老師。幼兒具有擁有環境的權利,教育由複雜的互動關係構成,也隻有環境中各個因素的參與,才是許多互動關係實現的決定性關鍵。因此,園所的建築結構,空間的配置,材料的豐富多樣性,以及備置許多吸引幼兒探索的物品和設備,都經過精心的挑選和擺放,以傳達溝通的意圖,激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使幼兒眼中的成人用開放的心胸與他們一起探索與學習新事物。還特別重視環境的多重選擇性,以及環境成員可能產生的認知機會及成功感。

其次,經過細致規劃和設計的空間及幼兒園周圍的空間都加以利用,認為環境是產生互動的容器,具有教育性價值。教室及工作坊的環境布置隨項目活動的發展而變化,不斷地充實和調整。在空間的設置中,也關注給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小組活動及團體活動的空間,作品展示的空間乃至個人私密的空間。

再次,記錄的空間,充分利用牆麵,把牆麵作為記錄兒童作品的場所,讓牆麵說話。一般牆麵都配有兒童的作業袋,孩子自己把作業放進去,也可以帶回家。班小組每做一個主題都有師幼共做的展示板,以充分利用視覺藝術的價值。

總之,環境是幼兒教育重要的一環。我們中國農業科學院幼兒園的蒙台梭利教育團隊,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為的是塑造最適合整個社會的教育,其中也包括環境的創設和利用。

幾點啟示。

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幼兒不但是主角,也是共同建構者的理念,我們不僅要關注幼兒自身成長的潛能,還必須注意社會文化背景、師幼互動、園所、家庭和社區互動等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及幼兒在其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幼兒真正成為共同建構過程中的主角,也才可能使我們變教育觀念為教育行為,使兒童成為教育的核心,做到“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

在幼兒園課程建設方麵,我們如何使幼兒成為教育活動過程中的主角?怎樣選擇幼兒自發生成的主題並引導其進行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長期探索?在教師預設的課程中,又如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發展的水平,不斷地進行調整、補充和發展原有的設想,使幼兒在預設課程中,在認知的、身體的、情感的和社會性發展都得到滿足?如何把兒童生成的、教師預設的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等等。從實驗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宏觀地掌握教育目標,在動態的互動關係中互相支持、表達、製裁、合作地進行深入的、循環的探索,以及各種教學技巧(教師的支持、導入、傾聽以及師幼關係的豐富內涵、父母的參與,大量的記錄等)和方式都給予我們許多進行思考和改革的有益啟示。

實踐、反思加學習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要做到終身學習,就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討論、總結,使師幼共同成長;而教學協同人員與教師間的合作互動,都將使我們職前職後的教師培訓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及反省性的教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