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書生意氣軍人風骨——感覺朱向前和他的文學批評(2)(1 / 2)

進入軍藝文學係,顯然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後,他的成敗沉浮造化大小都與這個特殊的群體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莘莘學子,已經走上了他的導師徐懷中、王願堅曾經擔任過的領導崗位。這也許有一種象征的意義吧。“軍藝文學係”不僅作為一代創作群體在當代中國軍事文學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一筆,從這裏走出了李存葆、莫言、錢鋼、宋學武……等一大批著名的軍隊青年作家,培養了軍事文學的人才隊伍;而且在軍事文學的創作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上,也作出自己的貢獻。稱之為“軍藝現象”大概是不過分的。在這個“十年樹人”的鏈條上,朱向前顯然是不可忽略的一環,他所發揮的作用,在今後的日子裏會被認識得更清楚。一方麵,他本人是這個由各路名師大家耕雲播雨、點石成金的群體中的一員,被打上了這個特殊群體的印記;另一方麵,他對軍旅文學的研究最初是以這個群體中的同學(主要是莫言)為對象,並取得了初始的成就的;再一方麵,作為軍藝文學係的老師,他對培養、提攜、推出後繼的軍隊學員中的文學人才又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軍藝文學係是向前軍旅文學研究的起點,他的研究無可避免地帶有鮮明的“軍藝”特色,這本身或許正是又一個重要的“軍藝現象”。

軍藝文學係的天然優勢,使朱向前可以得天時地利的“風氣之先”,從創作的動機、思想、特色到其出身背景、個人經曆、性格氣質直接感受並認識諸如錢鋼、劉宏偉、王海翎、丁小琦、龐天舒和李存葆、莫言、宋學武、唐棟、雷鐸、陳道闊等一大批創作處於鼎盛或是上升階段的軍隊青年作家。寫於1987年的《尋找“合點”:新對期兩類青年軍旅作家的互參觀照》,可以看作向前的重要代表作。在這篇長文中,他基於“中國軍隊是一支農民軍隊”的認識,從“生於直接的農民家庭”和“間接農民家庭(軍人家庭)”兩種不同類型的青年軍旅作家的異同入手,意在倡導民族性與當代性的交融,農民意識與軍人意識的彙合,成為他闡釋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理論支點。在文中,他對兩類不同軍旅作家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心理背景作了深入分析,並進行了預測性的前瞻:農民子弟和軍人子弟軍旅作家將互補同構,共同推進。時至1994年6月,他仍就這一理論課題進行更進一步的發掘,發表了《鄉土中國與農民軍人》一文,分析了新時期軍旅小說從李存葆、莫言,再到閻連科、劉震雲、陳懷國的發展軌跡,不僅堅持了原先的理論基點,肯定了“農民軍人”這一文學主題的重大意義,同時又修正了以往的觀點,“願意把更大、更主要的希望寄托在農民軍人這一麵”。

在堅持理論探索的同時,朱向前始終把關注的目光投注在軍旅文學的發展上,始終以憂患的目光關注著這個一度顯豁的群體現象或頗具規模的文學運動,在八十年代末無可奈何地走向消解或停滯的無法挽回的過程。《軍旅小說創作的“疲勞感”》(1986)《急需一張理論的翅膀》(1987)、《軍旅文學:麵臨藝術變革的挑戰》(1988)、《軍旅文學的困境》(1988)、《麵對真實:軍旅文學的深化之途》(1989)、《九十年代:湧動的軍旅文學潛流》(1991)……這一係列論文努力跟隨著新時期軍事文學發展的脈絡和軌跡,涉及到了當時討論的許多焦點或敏感問題,始終向軍事文學、軍隊作家隊伍發出報警的信號,有些引起了注意,有些則猶如大石入湖,渺無聲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中不乏“不幸言中”的例證,亦是令人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