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文化背景個性視角時代精神——朱向前論(3)(1 / 2)

閻連科以近十年辛勤的勞作,已經成為農民出身軍旅作家麵對軍隊這一描述對象的首席發言人。他在軍旅作家群中的位置(單說他描繪軍隊的作品),已經和朱蘇進同樣醒豁和重要。他描寫前軍人和低層軍人的中篇小說有:《小村小河》、《祠堂》、《鄉難》、《瑤溝人的夢》、《瑤溝的日頭》、《婚幻》、《中士還鄉》、《晶瑩十二歲》、《往返在塬粱》、《自由落體祭》、《從軍行》、《尋找土地》、《和平雪》、《夏日落》、《和平寓言》、《和平戰》、《在和平的日子裏》、《和平殤》、《四號禁區》等十九部。其中“瑤溝係列”和“和平係列”都引起過文壇廣泛注意。把他的這些作品和朱蘇進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是個外門課題,此不贅述。

閻連科以十九部中篇、百萬餘字,完成了一次對軍隊的主體——農民軍人金字塔底部(從前軍人到尚無獲得帶家屬資格連級幹部)從社會心理到文化心理,從靜態到動態,從常態到異態,從個體到群體等個方位的真實描述,為認識當代中國軍隊提供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式的長卷,為軍旅文學的下一步的發展和繁榮打上了不易被時間磨去的文化底色,為後來者定下了不會導致歧路的出發點。這些作品的文化基點即是:“鄉土中國和農民軍隊”。

閻連科1994年秋和朱向前就農民軍人問題進行了一次對話。閻連科坦率地說:“就像你的觀論角度的別無選擇一樣,我這也是別無選擇的選擇,我隻能寫這些和這樣寫。你還記得1991年夏天我從文學係畢業前夕咱們之間的那次長談嗎?那次你就跟我大談農民軍人問題,並具體分析了我與李存葆、言相比較的優劣勢,其實那次談話正對我胃口,也可叫做正中下懷,對我起到了鼓舞和打氣的作用,因為那時候我自己也正在琢磨著求一點變化,求一次轉移,求一個突破”。

能得到一個作家這樣的反饋,真值得朱向前喝二兩小酒消受消受。這種作家和批評家心有靈犀的感受,真可稱得上是雙方的幸福。

這種幸福對朱向前絕對不是空前絕後的。

1995年,朱秀海的長篇小說《穿越死亡》出版了。這部小說,從人物關係的設置到具體場景下人物心態的細微表述,都可視作朱向前“鄉土中國與農民軍人”、“農民意識和軍人意識”“尋找合點”等理論的具象化表述。主人公江濤是將門之了,副團長劉宗魁是農民之子,以下營、連、排人物的設置,也都這麼錯落地安排,然後,作者把他們都放在戰爭狀態下試煉,讓他們相互碰撞,碰爛了衣服,碰破了肉體,再放出靈生審視,最終在國家意誌和民族利益的層麵上達成和解。這部作品雖然可批評處甚多,但因對這支部隊的認識有理性的高度,因而成為描寫南線戰爭的階段性總結之作。

朱秀海創作這部書之前,是否重讀過朱向前的文章,並不重要。我們認為,創作和批評出現的這種契合彌足珍貴。

朱向前的批評顯然屬於作家型批評。二十世紀文學和十九世紀文學相比較,其最重要的特征表現在內省精神的照耀下對人的意識的充分表達和充分個人的各式各樣的實驗。在這種大背景下,作家型批評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新近出版的《二十世紀世界小說理論經典》書,收入重要文章七十篇,其中四十八篇出自作家之手。純粹理論家的文章,隨著二戰的結束,其影響力日益衰微。進入六十年代,隨著拉美文學的爆炸,在小說理論上出現的最響亮的聲音,幾乎全是由作家發出的。這是一個很值得中國文學界注意的現實。

朱向前不是科班出身的批評家。科班出身的批評家,或多或少都有職業上別無選擇的不自由。自從踏進中文係的文藝理論專業的門檻,他們未來的批評家道路已經前定了。為了將來能把這碗飯吃出點滋味,吃出來個長久,他們不得不在老師的影響下,選擇出一個很可能不適合自己口味的已成體係的理論,作為自己的方向。出了校門麵對文學世界,他們的門派觀念已顯現了出來。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這類批評家品種單一,絕大多數都操作社會曆史派的話語。進入九十年代,俄蘇批評觀念一統的局麵打破了,進入了一個批評理論背景競賽的戰國時期。這類批評家大都供職在名牌大學和國家權威文學研究機構,為了使自己的批評能很快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話語和體係,“拿來主義”甚至“搬來主義”就成了終南捷徑。這類批評家的貢獻在於詮釋西方二十世紀的批評成果,欠缺在於個性的缺席。同時,朱向前也不同於那些立誌成為批評家的批評家。這類批評家的一切知識準備都為著成為批評家這唯一的目的。為了在批評界安身立命,他們廣泛地涉足每一個文學門類,不停地變換著批評話語,這類批評家的貢獻在於提高公眾的鑒賞水準,欠缺在於自我的時常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