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創造真誠的文學批評——山《沉入生命》所想到的(1 / 2)

朱向前的名字,是和我國當代軍旅文學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假如我們想要了解軍旅文學的發展曆程和最新態勢,想要了解它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重大的創作思潮,有幾位批評家的文章大約是不可不看的,而其中,朱向前無疑是重要的一員。這不僅因為朱向前身在軍旅,寫的多是有關軍旅文學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朱向前特別敏感於創作思潮的變化,富於宏觀性的概括力,他對新的作家作品固然很關注,但他更善於全局在胸地把握軍旅文學整體的潮汐變動,用屬於他自己的、新鮮的、準確的、具象化的語言,來描述創作的流向。正是這一點,使朱向前與他的同行們區分開來他是那樣地貼近著創作的實際和作家的實情,他又是那樣地超離著具體的作家作品,仿佛站在高山上看一條在霧靄裏若隱若現的河流。他的《軍旅文學的“疲勞感”》、《軍旅文學麵臨藝術變革的挑戰》、《尋找合點:新時期兩類青年軍旅作家的互參觀照》、《鄉土中國與農民軍人》諸文,就給我以深刻印象,我曾為他發現問題的才能擊節歎賞,在這方麵,我很同意王蒙關於朱向前的一段話:“他對軍旅文學的快速掃描和敏銳把握,對青年軍旅文學作家群體的帶有本體性質的研究與分析等等,都觸及到了一些頗有深度的學術問題,為新時期軍旅文學理論批評和創作的繁榮,發揮了積極的影響。”

我之所以說朱向前的名字是和軍旅文學緊緊聯係在一起的,除了文章方麵的原因——他作為批評家的成長過程,是與我國軍旅文學的空前發展和繁榮有密切關係的。八十年代前期,那時還叫軍事文藝或戰爭文學,從事這方麵理論批評的人甚為寥落,突出的僅有韓瑞亭、範詠戈等人,那個時候,也缺乏把軍旅文學作為一個獨立整體加以深入研究的意識。應該說,八十年代中期,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的教師和第一、二期學員班,對著整個軍旅文學的推動功莫大焉。我們應該記住徐杯中、王願堅們的貢獻。就是在那個時候,軍藝的校園內外,不但湧現了一批給中國文壇帶來新刺激的軍旅作家,而且促生了一批新銳的、生氣勃勃的軍旅文學評論家,他們是周政保、陸文虎、黃國柱、張誌忠、丁臨一、方全林、張西南、陳先義等,朱向前自然是其中的一員健將。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沒有軍事文學的空前的蓬勃發展,就沒有朱蘇進、莫言到朱向前們的嶄露頭角,反過來說,沒有這些作家和評論家的掙脫羈絆,大呼猛進,也就沒有軍旅文學勢如春潮的新格局。

我還感到,朱向前是位執著的、標準的軍旅文學評論家,就像堅守陣地的士兵一樣,他的視野雖寬,但研究的重點始終還是放在軍旅作家作品身上。他對整個文壇未必不熟悉,他對地方作家的作品未必沒有恰當的看法,偶然發而為文,見解灼然,其新銳程度並不亞於地方的青年批評家,但他就是不肯大幅度地離開他的研究對象。我曾不止一次地建議他多寫點軍旅作家以外的評論。從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來看,似乎有了較大的變化,研究視野和對象都更加開闊和深邃了,譬如對當代文學在世紀末整體命運的關注,對張承誌、賈平凹等重要作家作品的發言,甚至包括一些年終文學專稿,都表現出了不凡的見識和實力。但是我想,他恐怕還是那種以身為軍人而自豪,決心把自己的事業、追求和命運全都交付給人民軍隊的人。看他平時衣著整潔,溫文爾雅,不苟言笑,注重軍人風紀,有種天然的“兵味”,就令人想到“軍人之魂”的說法。也許,對朱向前來說,軍人,並不表現在職業和外在的裝束上,而是一種精神皈依和靈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