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軍旅文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在民族解放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連綿不斷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但至今很少有軍旅文學專著問世。1987年出版了陳遼、方全林合著的《中國革命軍事文學史略》一書。現在,我又欣喜地讀到了朱向前的《軍旅文學史論》書稿。
我和向前相識十多年了。他原來是寫小說的,出手幾個短篇,即獲得了好評。我注意到,他平時偏愛理論語言,邏輯思維發達。以後他加盟到文學評論隊伍中去了,我並不感到意外,隻是為減少了一位頗有個性的小說家感到遺憾。十年過去了,朱向前以一名士兵恪盡職守的精神,始終頑強執著地在軍事文學評論這一座並不十分引人注目的礦山上艱苦的采掘著。至今已經發表百餘萬字文章,出版了六部文論集。現在又以一部沉甸甸的《軍旅文學史論》,對自己作了一次檢閱。假如朱向前要吃回頭草,又寫他的小說去了,反過來我又會很遺憾了,我們少了一位相當成熟而又是頗具銳氣的批評家。
這部二十多萬字的文學史論,沒有釆用編年史式的通常寫法,而是單篇論文合集而成。照編年史去寫,對於作者應該不存在任何困難,但他還是放棄了這種選擇。我想,在作者這是出於白然,也是出於自信。向前擔負了繁重的教學任務,他報據自己麵臨的各種課題,隨手撰寫成文,一則應用於教學,又是一位批評家向外界的發言,經年積累,不斷充實,仿佛為一個大建築物加工預製件,不覺間已經齊備了。向前較長於宏觀性思考,從研究領域整體上加以把握,對軍事文學思潮的脈息搏動特別敏感。他的若幹主要論文的題旨,都是在他對當代軍旅文學發展曆程和走向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在闡發自己見解的論辯意識指導下確定的。雖以單篇形式出現,組合起來又是一個自成體係的有機構成。這樣還帶來一個很好的效果,那就是避免了某些文學史著平均使用筆力,失之於平麵簡略,不能突現重點的缺憾。
《軍旅文學史論》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的幾篇文章,對“文革”前十七年軍事文學作了曆史總結和中肯的評價,闡明了“文革”後十七年軍事文學的再度勃興及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所處的地位,同時,對九十年代轉型期軍事文學,特別是對長篇小說創作及時作了分析,展示了軍事文學的潮動和創新信息。至此,我們已經能夠對當代軍事文學的整體走向及其發展前景,獲得一個係統化的全麵認識。
中編的兩篇長文,提出了軍事文學研究領域兩個嶄新的命題。一是論述新時期兩類青年軍旅作家的差異與相互參照。二是論述鄉土中國與農民軍人,從而為深入探討如何塑造當代軍人形象的問題,尋找到一條別人還很少涉足的途徑,正可謂獨辟蹊徑。文章以一係列獨到的觀點,大大強化了理論鋒芒。像這樣具有學術深度的重點論文都各自分別單獨成編,當會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正如人們遊覽途中,會在一些重要景點緩步下來,仔細觀光,引發出種種讚歎與感觸。
下編是若幹軍旅作家論。特別是對幾位最具創作活力的重要作家進行了平行比較研究,頗具啟示意義。似乎還少有哪位評家作這樣正麵強攻試的大刀闊斧的比較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既深入剖析了各位作家的優勢及創作個性,也尖銳指出了他們各自的局限性。稱頌作家的成就和藝術才華,唯恐遣詞不夠重量。觸及其病症,又出語激烈,不留餘地。所持論點是否有當,大可討論。但如此坦誠相見,直言不諱,足以顯示了一個批評家應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