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看過朱向前理論批評文章的人,忍不住為他字裏行間流溢出來的良好藝術直覺叫絕。他的文章條理清晰,論證嚴謹,既有良好的藝術直覺又兼具學術理性,是當今文壇上相當然成熟而又頗具銳氣的批評家。
其實,朱向前最早就是搞創作的,詩文俱美、小說更見功力。80年代初期,他的短篇小說《一個女兵的來信》發表後立即被《小說選刊》轉載,並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改編為廣播劇,後獲江西省政府1984年頒發的文藝創作一等獎。《地牯的屋.樹.河》是一部用贛西方言寫就的特色之作,作品發表在《青年文學》後,又被《小說選刊》轉載,受到閣內人士的高度評價。徐懷中親自撰文稱讚:這是青年作家朱向前涉足革命曆史題材後,奉獻給讀者的第一篇探索性的而又是深思熟慮的奇文。隨後他又出版了小說集《漂亮女民》(與張聚寧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應該說,那時候的朱向前就是一位很有創作潛力的青年小說家。
1984年,朱向前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與李存葆、莫言一起成為我軍首屆文學創作作家班的一員,被人戲稱“黃埔一期”。這是一個曾在中國文壇引起“爆炸”的集體,全班35名學員多是來自全軍的文學尖子,都曾取得過驕人的成績。在這個集體裏,朱向前雖不在“一甲”之列,但也絕不是“殿軍”之屬,繼續修研文學創作是他順理成章的夢想。
但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改變了他的文學方向。1984年深秋,文學係的創辦人、係主任徐懷中老師召集全係學員舉辦了首次文學討論會。可能是太拘謹,討論會一開始就出現冷場,令主持會議的徐懷中老師頗感失望。就在這時,朱向前打破了沉默,他侃侃而談,居然一口氣說了四五十分鍾,他在談話中顯示出的良好的理論素養,令徐懷中老師驚奇不已。事後,他讓朱向前把發言整理出來,親自推薦給《文學評論》發表於1985年第2期,這就是朱向前的第一篇論文——《小說“寫意”初探》。
從此朱向前走上了批評之路,這裏有徐懷中主任的引導因素,但更是朱向前個人的文學氣質使然。軍旅作家已經很多很多,軍旅文學作品也曾在全國文壇風光無限,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軍旅文學急需一張理論的翅膀,軍旅文學需要自己的批評家。所以說,朱向前走上批評之路事出偶然,其實也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1988年,朱向前出版了第一本軍旅文學評論集《紅.黃.綠》,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切近作家和創作本體,對新時期軍旅文學整體態勢的把握和對新的軍旅作家個體的分析獨特新穎,令人信服,初步顯示了他的批評風格和個性,此書獲第三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隨後他連續出版了《灰與綠》(1992)、《黑與白》(1993)、《心靈的詠歎》《1993》、《尋找合點》(1994)、《沉入生命》(1996)等多部文論集,幾乎部部都獲好評。例如,王蒙在給他的《灰與綠》作的序中寫道:他要做一些青年作家的老師,他靠的是拿出與創作不隔的理論或“亞理論”……(他)既有搞創作的靈氣和感覺,又有搞理論的平心靜氣的深思、邏輯力與條理,有理論實踐與教學實踐。在他身上,搞創作與搞理論是相得益彰的,他正在發揮這種獨特的優勢。朱向前的愛人兼文友張聚寧女士也有一段話,更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他成功的真諦:他常常能敏銳準確地判斷和發現有前景的作家作品苗頭,並有針對性進行重點輔導和薦介……大到長篇宏論,小到千字點評,他都為尋找一種準確的感覺,尋找一個奇妙角度,尋找能打動人的語言,而冥思苦想。就這樣,文章做得是越來越精到了,評論也漸漸評出了一些影響。
1998年9月,朱向前推出了第一本理論專著《軍旅文學史論》(東方出版社),這是他長期從事軍旅文學理論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他文學批評衍進的必然結果。這本專著由10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論文組成,分上、中、下三編,分別側重於軍旅文學史的梳理、軍旅文學深層文化背景的探討和幾個新時期軍旅代表作家的個案分析,每一編各有特色。